郭刚堂|《失孤》原型郭刚堂找到被拐的儿子后:寻子24年,一个父亲的自白( 三 )


寻子那些年里为了节省旅费 , 郭刚堂经常在寺院、道观投宿 。 一次 , 一位道长知道他的遭遇后开解他:放下是福气 。 郭刚堂不理解“放下”的含义 , 他只知道自己放不下寻找 , 也放不下心头的重负 。
郭刚堂|《失孤》原型郭刚堂找到被拐的儿子后:寻子24年,一个父亲的自白
本文图片
图 | 年轻的郭刚堂在寻子途中
2013年 , 彭三源导演为了拍《失孤》去找郭刚堂 。 那时 , 郭刚堂被痛苦和焦虑压着 , 每说一句话就叹一口气 。 临别时彭三源对他说 , 兄弟 , 答应我一件事 , 以后要每天笑一笑 。
郭刚堂对着镜子尝试扯开嘴角 , 镜子回给他一个僵硬、扭曲的表情 。 他发觉 , 自己已经忘了怎么笑 。 和朋友聚会 , 别人本来挺高兴 , 跟他待得久一点 , 气氛就冷下来 。 郭刚堂感到 , 自己不能把身边的人都卷进郁结里 。 他开始刻意练习笑 , 慢慢自然起来 , 心情也舒展了一些 。
有一年他到了贵州六盘水 , 晚间骑行时车灯坏了 , 只好摸黑前进 。 后来发现身后跟着辆车 , 他快车也快 , 他慢车也慢 。 郭刚堂停下询问 , 那位车主说 , 看你的车灯坏了 , 想帮你照照亮 。 有人听说他的经历后送了他一张3000元的油卡 , 嘱咐他用完后通知自己 , 再替他充值 。 一次被迫骑摩托车上了高速 , 两位警察非但没有处罚他 , 还一路护送 。
“那么多人帮过我 , 我不能不回报 。 ”每到一个地方 , 郭刚堂都会收集当地的寻亲信息 , 在后续的旅程中帮助扩散 。 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 就通知家长前去确认 。 2014年 , 他创办了天涯寻亲协会 , 带领志愿者们收集、整理寻亲信息和线索 , 配合警方解救被拐卖的儿童、女性 。 他帮助过不少家庭找到孩子 , 每次看到别人一家团圆的欣喜 , 郭刚堂就觉得 , 虽然还没有找到郭振 , 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
从事公益后 , 郭刚堂认识了很多不幸而善良的人 。 一位铁路职工脊椎有残疾 , 行动困难 , 却长年坚持帮有需要的人求助、筹款;一位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女性收养了一个孤女 , 悉心照料 。 他的不平和委屈慢慢平息:“和他们相比 , 我的遭遇算什么呢 。 ”
山长水阔 , 见过无数不幸、痛苦、沉重 , 和那背后生生不息的顽强、柔软、善意后 , 郭刚堂最终明白:“放下”指的不是不再行动 , 而是放下心中的悲苦 。
刚得知儿子被找到的那些天 , 郭刚堂哭了又笑 , 笑了又哭 。 冷静些后 , 他想到了儿子此时的心境 。 可以想象 , 突然得知自己身世 , 郭振会有多么惊愕和纠结 。 儿子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 , 已经学会体谅一切的郭刚堂 , 终于有了体谅儿子的机会 。
认亲前 , 郭振给公安机关写了一封信 , 详尽讲述了养父母家的情况 。 他的养父偏瘫在床 , 养母刚因重病做过大手术 。 如果他决然离开 , 对一直疼爱他的养父母会是无法承受的打击 。 之后 , 面对网络上对他“认贼作父”的指责 , 郭振一直保持沉默 , 从未辩解 。
郭刚堂理解儿子 。 “有我们老郭家的血脉 , 重情义 。 ”为了不让儿子为难 , 他不出言指责买家 。 他觉得 , 自己这些年的艰辛对儿子来说只是个概念 , 养父母对他的抚育疼爱却是真切可感的 。 “毕竟他每次摔倒的时候 , 扶他起来的那双手是他养父母的 , 不是我的 。 ”他还有个想法:要求严惩买家可能会让那些掌握信息的人——比如买家的亲友——不愿发声 , 影响别的父母找孩子 。 “最重要的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谴责 , 而是让更多人找到自己的孩子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