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心理学故事——旁观者效应,带大家探讨心理学的世界,并告诉您面临危险时,如何正确求助 。
文章图片
什么是“旁观者效应”?
这要从一宗谋杀案说起…..
文章图片
1964年美国纽约一个中产阶层居住区,28岁的女子下班回家,即将到达所住公寓时,突然惨遭一个持刀歹徒的袭击!
当时共有38个人目睹了事情的发生,甚至一对夫妇特地搬来“小板凳”观看 。这一袭击持续了35分钟,但结果只有一个人报了警!
警察接到报警后2分钟赶到现场,可惜女孩已经死亡!杀人犯一直没有抓到!
你肯定很震惊,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是情感的淡漠?还是道德的沦丧?
谴责无济于事,唯有科学研究才能给出答案 。
事后,纽约大学的约翰?达利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比勃?拉特那2位心理学家,对此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心理学上著名的“旁观者效应” 。
文章图片
这是不是跟您心里想的不一样?
我们以前总认为,在一件突发事件发生时,旁观的人越多,当事人就越有可能得到帮助 。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因为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心态,这么多人呢,肯定会有人帮忙的,用不着我去 。
旁观的人越多,人们心里的这种想法就越强烈,当这个心态扩散到所有旁观者,后果可想而知 。
你可以细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当你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看到有人晕倒,你极有可能认为一定有其他人叫了救护车,所以你拨打120的想法就没这么强烈,很有可能就此袖手旁观 。
但换个场景,假设你在荒郊野外,周围没有其他人,同样遇到有人晕倒,那时你救人的想法是不是更强烈?
这就是“旁观者效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旁观者效应”?
01责任分散
面对突发事件,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我们会产生有义务帮助当事人的强烈责任感;但当有很多人在场就不一样了,这种责任感就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这时个人的责任会相对减少,个人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谁都有责任”最后变成了“谁都没有责任” 。同时,责任被扩散了,道德上的束缚也少了,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感、内疚感也随之减弱,做出救人的动机和行为就越小 。
02社会比较
设想一下,你采取了行动,而事实上却无此必要,别人因此而笑话你,你会不会很窘?我们担心自己反应过度,自作多情,通常就不动声色,直到能做出准确判断为止 。每个人可能都与你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在行动前就会比无人在场时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将自己的反应和他人比较,防止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这就抑制了你的助人举动,也拖延了救助的时间 。
面对突发事件,在旁观者众多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等待别人的行动,自己则处于观望状态 。每个人都以为别人已经提供帮助(别人已经帮了,用不着我了),或将会提供帮助(我不帮,总有人会帮),或不需要提供帮助(别人都不帮,说明不需要帮,我也没必要帮) 。这样的情形最终导致了旁观者的集体冷漠,而酿成悲剧 。你还记得小悦悦事件吗?两岁女童小悦悦连续被两辆车碾轧,7分钟内相继有18个人路过,但都视若无睹,漠然离去,甚至连报警电话都没有帮忙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粉色 色彩心理学:如何让你的家更舒服?
- 婚姻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在婚姻中要牢记这三点
-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同学聚会被看不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心理学 高敏感的五个优点,有一个你一定不知道
- 诸葛亮|人老了,活了55年才看透,人这一生的归宿,也就“一个字”
- 01人这一生 大龄未婚,最着急的不是父母,而是身边所谓的“亲朋好友”
- 心理学:爱错了人,要懂得及时止损
- 季羡林先生老年感悟:人这一辈子,努力奋斗可能都没啥用
- 01.人这一生需要处理很多关系 婆媳关系处理的技巧,你都学会了吗?
- 人这一生一路走走停停 作为女人,这5点婚姻真相你要在40岁之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