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her|乡下的母亲做过七次媒人,获得的报酬是——10条大鲤鱼!( 三 )


过了两年 , 母亲从娘家村里还又成功介绍了一个姑娘嫁到本村 , 一是都是邻村 , 相互了解情况要方便的多 , 二是双方对于介绍人的信任度较高 , 当然关键还是男女双方看上眼啦 , 不然真不好说是媒人的功劳 。 说句实在话 , 母亲促成的这三桩婚事 , 女方的身高都和男方的都差不多 。 顺便捎带一句 , 哈哈 。
mother|乡下的母亲做过七次媒人,获得的报酬是——10条大鲤鱼!
本文图片

母亲保媒的另外两家都是我们村的姑娘 , 分别嫁到我二姨和三姨家 。 我二姨家的二姨哥当娶未娶 , 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 于是二姨给我母亲说 , 看看我们村有谁家合适的姑娘 , 千万上心给我姨哥介绍个对象 。
母亲当然责无旁贷 , 二话不说马上落实 , 经过一番努力 , 也算完成自己的心愿 , 我家后边的福姐变成了我二姨嫂 。 于是我姨哥在走亲戚看丈母娘时 , 顺带着也到我家来 , 有时候开玩笑说 , 他是只管拿礼 , 我们不用管饭 。
姨哥早些时候继承姨夫的衣钵:小磨香油 。 他经常起早贪黑 , 风餐露宿 , 在丰县、单县和金乡周边走街串巷的做生意 。 姨哥姨嫂儿女双全 , 日子倒也说的过去 。 那时候蜂糕可是逢年过节的好礼物 , 倒不是说二姨哥特地为了感谢我母亲买的 , 逢年过节 , 我姨姐和大姨哥他们也是拿着蜂糕来的 , 现在说起来真有些垂涎三尺啦 。
等到了我三姨家的三姨哥找对象的时候 , 我三姨犯愁 , 我母亲也作难啦 。 这不母亲现在也总是说 , 她说的媒基本都是不好说的媒 , 但也可以看出都是自家亲戚的事 , 与专业媒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 正好本村的小英与我二姐关系很好 , 经常在一块做事 。 她随着父亲和哥嫂生活 。
从村里来说 , 她的辈分比我高了一辈 。 毕竟不同姓 , 母亲有心牵线搭桥 , 也就不说那么多啦 。 其实三哥经常到我家来的 。 于是母亲让我二姐先问问小英 , 对我三哥印象怎么样 。 那时候小英好像有些犹豫 , 但对三哥倒也印象不错 。 毕竟是女孩嘛 , 肯定不能那么直白 。
母亲心里有些底啦 , 便登门与小英父亲说明此事 。 婚姻大事肯定是要一大家人组织家庭会议之后才能决定的 。
经过几天的商量和打听 , 小英父亲即我要称呼二老爷答复可以相亲 , 也就是他们一家人看看姨哥 。 接下来就没什么悬念啦 。 那时候谁家亲戚的孩子经常来住亲戚的话 , 村里大部分人都会认识的 。 所以母亲在了却三姨心事的同时 , 又完成了一件媒事 。
不过有些可惜的是 ,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 , 在儿女双全的情况下 , 三哥他们生气吵架 , 愈演愈烈 , 最终分手 , 可怜了一双儿女 , 儿子现在尚未成年 , 女儿远嫁四川 。 母亲念及此处 , 叹息不已 , 然事已至此 , 回天无力 。
前面五桩媒事 , 作为媒人的母亲 , 基本顺利享用到作为媒人的厚礼——每家两条大鲤鱼 。 但说媒的还有句话经常挂在嘴边 , 鲤鱼可不好吃 , 鱼尾巴容易打嘴的 。 母亲在给我邻居说媒时就遇到这样的情况啦 。 当时无论双方家庭还是男孩女孩都很满意 。 看着板上钉钉的事 , 还就是黄啦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 我们这里流行去广东的东莞打工 , 据说有个香港老板投资的制衣厂号称万人工厂 , 而我们附近乡镇的人员就占据百分之六十左右 , 在厂内 , 我们老家话可以说就是普通话 。
男孩女孩也一起到那里 , 可能相互了解的更多啦 , 很多的小摩擦就“油然而生” 。 年轻人高度聚集的地方 , 具体原因不清楚 , 在双方家人都准备操办婚事的时候 , 分手事实已证实无疑 。 为此 , 母亲再不愿意说媒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