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 被嫌弃的2700万二本生,注定输在起点上吗?( 二 )


文章图片
黄灯
作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阶段的亲历者,黄灯感到了中国大学教育目标的巨大变化 。
在她的大学时代,教育是为了向社会培养“人才”,而现在的学生,变成了培养就业的主体 。
这造成了同为二本学生心态的不同 。
在黄灯的大学年代,尽管就读的也是一所地方院校,但不用担心找工作(大学生包分配),不用费尽心机争排名和奖学金(国家承担补贴),更不用为了弥补简历上的光鲜去考更多的证件,增加更多实习履历 。
她的大学时代,哪怕是一个专科生,都被视为“天之骄子”,对农村的孩子来说,考上大学更意味着“鲤鱼跃龙门” 。
她的大学同学,通过高等教育获得了“干部”身份,现在都是各个单位的骨干,甚至主要领导 。他们不仅获得了稳定的职业,还享受了分配住房,在城市里轻松扎根 。
而现在她的学生,是一群从小被应试教育打磨,从记事起竞争压力就超载的孩子 。
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分层就已经开始 。
“211”“985”拥有着无限生机和光明前途,而二本的学生,前途未卜,甚至都不配拥有明媚的青春 。
毕业生 被嫌弃的2700万二本生,注定输在起点上吗?
文章图片
人才招聘会现场
歧视体现在方方面面 。
曾经有个北方二本毕业生和我抱怨,他们的校招全是一些不知名、不对口的公司 。
在城市的另一边的211高校,校招不仅有知名外企,还有实力雄厚的国企 。
这所211高校在招聘会的会场设立审查处,只有本校学生才有资格参加 。
明明是同一座城市,二本生直接被这些企业放弃,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能用最低成本找到合适的人,又何必再折腾一趟去二本学校呢?
南开大学曾对二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二本院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不仅远低于重点大学,更低于三本学校的毕业生 。
一本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明显高于二本学生,而三本学生的家境普遍较好,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和前途 。
更多“无前途和无钱途”的二本学生跨进大学,还没有来得及享受高考后的放松,就业的枷锁就压上来,在严酷的择业竞争中,有着触目可见的天花板 。
“就业”两个字直接左右着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和精神状态,“在我眼中,学生们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还有干不完的兼职 。”
尽管黄灯老师很想告诉学生们:“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健全的人 。”
可是看到学生们每天拼命为增加自己就业砝码劳累奔波,当年上大学的意义在二本院校似乎不存在 。
他们好像不再是那些爱做梦的少年 。
她终究没有说出口 。
毕业生 被嫌弃的2700万二本生,注定输在起点上吗?
文章图片
“低配”的人不配谈梦想
一进入大学就努力学习四年的二本学生们,最后的归宿如何呢?
2006年,是黄灯老师当班主任的第一年 。她班级里的52名学生,12名毕业后辗转公考上岸,也有不少人依靠本校财经类专业的就业环境,进入了银行、保险等国有金融系统 。
在黄灯所带的15级毕业班会上,仍有学生因被应聘到一个汽车公司当小职员而扬眉吐气,一家人都为她在广州找到稳定的工作感到满意 。
他们的选择,实际上代表了大部分二本院校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机遇和可能 。
毕业生 被嫌弃的2700万二本生,注定输在起点上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