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二 )
文章图片
郑大清
考虑到离家近 , 会更加方便照顾家人 , 郑大清先在当地找了一份工作 , 可是工作条件很差 , 加上工资实在太过寒碜 , 他决定离开家乡 , 去其他地方闯荡一番 , 碰碰运气 。
说到打工 , 人们总有一种莫名的误会 , 认为南方地区更加发达 , 大批人涌向南方城市 。 而郑大清 , 反其道而行之 , 打算逆着人流来到西北部 , 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启创业之旅的第一站 。
只是 , 俗话说的好 , 计划总是千好万好 , 关键是要能够顺利实行 。 郑大清的计划 , 诞生之初 , 就被握住命运的后脖颈 , 没有启动资金 , 甚至连前往乌鲁木齐的车票钱都凑不够 。
这时 , 乡亲们知道了他的想法 。 不同于其他人 , 他们没有泼冷水 , 也没有因为郑大清的即将离开有什么嫉妒心理 , 反而在听说了此事后 , 非常热心地为他筹钱 。 那个年代 , 家家户户都没有多少闲钱 , 整个村子一起 , 才凑了70元 , 算作给郑大清的路费 。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这七十块钱 , 就成了郑大清创业人生的启动资金 。 郑大清用这些钱买了去乌鲁木齐的车票 , 孤身一人上了路 。 只是 , 真的到了用钱的时候 , 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 。 从四川到乌鲁木齐 , 好几天的车程 , 这唯一的启动资金 , 在路上便被花的所剩无几 。
从火车上下来 , 第一次踏上新疆的土壤时 , 郑大清只剩下一块二毛钱的家当 , 还有一床随身带着的 , 部队里用过的棉被 。
接下来 , 便是十年漫长的打工生活了 。
初来乍到 , 为了能够吃口饱饭 , 郑大清做了许多活计 。 一个学历不高、文化水平在平均线左右徘徊的年轻人 , 要想赚钱 , 最开始都是靠些力气活的 , 郑大清也不例外 。 他前前后后干了许多种工作 , 在第一轮筛选后 , 瞄准了建筑工人这个行当 。
由于他是军队出身 , 体格比一般年轻人要健壮太多 。 在建筑工地上 , 青壮年、强健的身体便是资本 , 文化水平的考量占比被有意识缩小 , 所以郑大清首次有稳定的大笔资金收入 , 便是在工地上 。
在第一年的努力辛劳后 , 郑大清攒了两千块 。
选择建筑工地的另一个理由是 , 这里的人很多 。 每个人都是一个微缩小世界 , 每天每时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 , 意味着郑大清每天每时都在与一个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小世界交流 , 听他们说话 , 跟他们聊自己的想法 。
文章图片
建筑工人
这个过程的积累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 没有准确的资料表明 , 郑大清此前是什么样子的 , 可是 , 有过这些沟通、交流的经历后 , 他必然比其他人更加明白 , 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沟通 , 这项无意间培养的技能 , 对企业家来说 , 是必不可少的 。
除了无形的、潜移默化地学习 , 郑大清在当个“搬砖人”的同时 , 还有意识地学习了很多东西 , 他默默观察自己的顶头上司 , 看他们如何管理分配任务、管理各种项目、安排时间、协调工人 。
即使他没有完整的创业计划 , 没有清晰的创业方向 , 可是他心里有个强烈的目标意识:闯出自己的事业 , 自己的一片天 。
学习学校里枯燥的课本内容 , 是郑大清的弱项 , 可是从生活中汲取知识 , 从观察中总结规律 , 是他的强项所在 。 从工地的形形色色的工人们开始 , 再到工头 , 再到公司里管理阶层的人员 , 他看了多少 , 就学了多少 , 以此来弥补自己学历与文化水平的不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婚姻|人这一辈子,最不能凑合的是婚姻
- 早上在星巴克办公 我有房,你有车,我们俩凑在一起正好有房有车
- 新娘|没有6万6,新娘不下车,农村公婆现场凑钱!知情人:已给40多万
- |凑数文,说一说男女谁强谁弱的问题
- 大翠姐|凑个数:情人节没有花怕啥
- 谁都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够幸福美满 中年离异想再婚的人要明白:家庭观念不同,就别费劲往一块凑
- |11个姐姐凑32万彩礼给弟弟买房结婚,弟弟风光了,姐姐难受了
- “造假教父”方兴庆:带领全村靠造假脱贫,警察找上门也没办法
- 本文转自:大庆晚报你有没有尝试过 情感实录∣纵然故事再多,也无法拼凑出完整的他
- #婚姻家庭故事#有这样一句话 女方要十万下车费被原路退回,成全村人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