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感动中国的母亲,被记者找到了!( 二 )
文章图片
1月20日 , 上图是大女儿巫其拉布木在介绍自己曾经住过的房间;下图是她在自己的新房间整理衣物 。 周科摄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 屋顶的瓦片不知被翻弄了多少次 , 雨中的不眠之夜又过了多少回 。 在未拆除的旧房前 , 采访人员推开几块木板拼成的房门 , 简陋的木板床 , 补了又补的被褥 。 从柜中翻出几件黑色的彝族察尔瓦(披衫) , 巴木玉布木说 , “这些白天当衣服穿 , 晚上就是被子 。 ”她说自己偶尔去集镇上淘衣服 , 2块钱一件 , 也有5块钱一件的 , 但家里人很少买 , “更多是别人穿旧了不要的就捡回来 。 ”
文章图片
1月22日拍摄的身着彝族服饰的巴木玉布木 。 周科摄10年前 , 位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桃园村 , 苦日子并非巴木玉布木一家 。 从她家门口放眼望去 , 村庄周围 , 一道道山梁、一级级梯田清晰可见 , 山上草枯叶黄 。 远处 , 一座座大石山高耸入云 , 根本望不见外面的世界 。
文章图片
1月22日 , 上图是巴木玉布木童年住过的村庄;下图是她现在居住的桃园村 。 李思佳摄“不外出打工 , 光靠几亩地能吃饱就算不错了 。 ”桃园村第一书记刘剑说 , “村里土地贫瘠 , 不少还悬在半山腰上 , 播下一颗种子不见得能长出一粒粮食 。 要是遇上洪涝干旱 , 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 ”巴木玉布木家有6亩旱地 , 祖上一直以种植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 , 每年的收成勉强维持一家人填饱肚子 。 想吃大米要到集镇上买 , 但家里根本没有钱 。 2007年大女儿出生 , 巴木玉布木偶尔会用节省下来的零钱去买几斤大米 , 与玉米粉混在一起 , 给女儿“加餐”长身体 。 2009年 , 二女儿出生 , 嗷嗷待哺中 , 巴木玉布木感觉看到了自己重复的童年 , 她害怕孩子们会像自己一样永远走不出这座大山 。 就这样 , 巴木玉布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去打工!“打工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块钱比家里种地要强”2010年1月30日 , 采访人员在南昌火车站拍摄的那位背负大包、怀抱婴孩匆忙赶车的年轻的母亲 , 正是巴木玉布木 。 她说 , 那是她结束在南昌5个月打工生涯 , 赶着返回大凉山老家的一幕 。 她记得很清楚 , 那天一早 , 自己扛着大包小包 , 带着女儿从住处赶到南昌火车站 , 再乘坐两天一夜的火车抵达成都 。 在成都 , 她花了15元钱在一家小旅馆休息了一晚 , 又搭乘14个小时的火车抵达越西县 , 从县城回到大凉山的家里 , 已是深夜 。 这趟行程 , 巴木玉布木花了三天两夜 。 如今 , 从南昌坐高铁到成都 , 最快只需要8个多小时 , 而从成都乘火车到越西 , 6个多小时就能抵达 。
文章图片
1月22日 , 巴木玉布木和孩子们在家门口 。 周科摄采访人员翻开那张曾震撼人心的“春运表情”照时 , 巴木玉布木惊讶又感慨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当年自己背包中装满被子、衣物 , 手拎的双肩包里是一路需要的方便面、面包、尿不湿 。 她说 , 那一次 , 自己背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 也引得不少好心人上前帮忙 。 10余年过去了 , 中国的长足进步其实从旅客行李背囊的变化都能看出来 。 如今在车站码头 , 已经很难拍到像巴木玉布木满荷大包小包这样的“经典镜头”了 。 在巴木玉布木的记忆里 ,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凉山 , 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南昌一家烧砖厂搬砖 。 “砖厂打工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块钱 , 不多 , 但比家里种地要强 。 ”巴木玉布木说 , 白天上班 , 她就背着女儿一起搬运石砖 。 女儿在肩头睡着了 , 就把她放在一旁 , 自己一边干活一边看着她 。 巴木玉布木没念过一天书 , 更不会讲普通话 , 连火车票也是同村人代买 。 霓虹灯下的招牌、路边的标识等 , 周边的一切对她来说都视而不见 。 在砖厂 , 她的活动范围很小 , 除了上班、带孩子和睡觉 , 砖厂就是她的全部 。 巴木玉布木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的童年是在高山上度过的 。 山下虽然有学校 , 但山高坡陡 , 下山的路要走上两个小时 。 像当地女孩子没有上学的习俗一样 , 巴木玉布木从没走进过学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返回地球就消失了?现状让人心疼!
- 春节期间这15个人在中国臭名昭著、人人喊打、尤其是第一个
- 100种绝美中国符号,老祖宗留下最灿烂的遗产!
- 中国神童高华健,入美籍被骂“白眼狼”,结果为祖国带回20位博士
- 联合国坐不住了!中国解决几千年的历史难题,“变出”1000万亩良田
- 林则徐的子孙后代结局如何?家族人才辈出,玄孙是新中国外交元老
- 杨蒙恩|杨蒙恩刘培钰官宣结婚,今天也是被脱口秀演员感动的一天
- 中国离婚率屡创新高 离婚率越来越高,夫妻之间缺少这些东西
- 中国最奇特的村庄!第一个一辈子不敢进去,太可怕了!
-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用心培养 关系融洽,学会“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