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在书情画意里,走进他们的人生( 二 )


文以载道 , 物以言志 , 画以传情 。
文以载道:王羲之《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 冠绝千古 ,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兰亭集序》 , 源于东晋时期一次士族文人派对 。作为派对诗集的序言 , 它是派对的发起人王羲之所作 。
晋代的书法作品中就出现了追求“韵”的审美趣尚 , 既有道家的“飘逸” , 又有儒家的“文质” 。
单看其用笔的丰富 , 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 , 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 , 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 , 变化莫测 , 时出新愈 , 平和之中见奇纵 。
大话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在书情画意里,走进他们的人生
文章图片
但高超的技艺 , 并不是他名流千古的唯一因素 。
《兰亭集序》写于永和九年 , 那一年 , 王羲之53岁 , 他终于彻底地失去了对官场的信心和耐心 。王羲之带着儿孙 , 跑到了父母墓前发下重誓 , 再不为官 , 用如此决绝的方式 , 和仕途一刀两断 。
从此 , 王右军“死了” , “书圣”王曦之 , 涅梁重生 。
这是一篇涂涂抹抹的草稿 , 苏东坡曾经说 ,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 正是因为笔由心转 , 无拘无束 , 我们才能在字里行间 , 品味出王羲之心境的变化 。
刚开始的时候 , 他只是缓缓地叙述着时间和地点 , 书法线条是稳重和肃穆的 , 可以看出 , 一开始的情绪 , 是平缓且安详的 。
紧接着他描述了这次聚会的场景:此地有崇山峻岭 , 茂林修竹 , 又有清流激湍 , 映带左右 , 引以为流觞曲水 , 列坐其次 。
这是一次欢快的聚会 , 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笔法是很轻快的 。
但突然 , 他笔锋一转 。他说道 , 和茫茫宇宙相比 , 人的一生是多么短暂啊!我们今天的这份快乐 , 也终将变成陈迹 。他想把这份快乐永久地保存下来 , 但又清醒地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 。
“夫人之相与 ,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 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 静躁不同 , 当其欣于所遇 , 暂得于己 , 快然自足 , 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 情随事迁 ,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 俯仰之间 , 已为陈迹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况修短随化 , 终期于尽!”
最让古往今来的书法爱好者都津津乐道的 , 是那21个不同姿态的“之”字 。
字从心生 , 他“之”字已经脱离了前人的技法 , 赋予了每一个字灵魂 。
大话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在书情画意里,走进他们的人生
文章图片
这个作品 , 让我们穿越了1600多年 , 感受到了王羲之大喜与大悲的碰撞 , 以及他人生苦短的感慨和珍惜当下的心境 。
当心境融于技法 , 书法才有了神韵 。
我们看王羲之前人的书法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是篆书 , 是隶书 , 它们规整、古拙 , 它们注重的是完成记录的功能 。因此 , 这时候的毛笔 , 就只是一个工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