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在书情画意里,走进他们的人生( 三 )


一直到王羲之这里 , 书法本身才开始承载了文道 。
大话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在书情画意里,走进他们的人生
文章图片
物以言志:郑板桥的竹子
竹 , 四君子之一 。象征着清雅澹泊 , 谦谦君子 。
郑板桥喜爱绘画兰花、石头、以及竹子 , 但是 , 从他的画作之中 , 可以看出 , 他的最爱 , 还是竹子 。
也许是和他艰苦的成长经历有关 , 就像那长在石头缝里的竹子一般 , 不管刮风下雨 , 严寒酷暑 , 竹子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
他的一生 , 可谓是颠簸坎坷:年幼丧母 , 成年后丧妻丧子 。本想考取功名 , 但因贫穷不得不放下心中的志向 , 去卖画养家糊口 。好不容易五十几岁高龄当上官 , 却又因为性格清正刚直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 , 最终被排挤罢官 。
郑板桥画竹 , 也是在画自己 。
他借物言志 , 他的抱负、他的品格 , 全在他的笔墨之中 。
或许用一首诗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
咬定青山不放松 , 
立根原在乱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
大话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在书情画意里,走进他们的人生
文章图片
大话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在书情画意里,走进他们的人生
文章图片
画以传情: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 , 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 它长约12米 , 比两幅《清明上河图》加起来还要长 。
这是一幅18岁的少年画下的千里江山 , 它有18岁的意气、18岁的无畏、18岁的气魄 。
在这幅画上 , 他用的全都是珍贵的矿物质颜料 。先是线稿打底 , 然后储石上色 , 再然后用大面积的孔雀石上了两遍色 , 最后是珍贵的石青 。
山石的轮廓用淡墨勾勒 , 加赭石或花青渲染山体 , 渲染多在前后两石中的后面一石 , 之后再罩染赭色 , 石头顶部以汁绿接染 , 再以石青或石绿罩染 , 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 。就连图上这么小的渔夫 , 他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用上等的碎碟反复研磨之后上的色 。
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 , 描绘了锦绣河山 。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毓秀 , 江河交错 , 烟波浩淼 , 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 , 瓦房茅舍 , 苍松修竹 , 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 , 渔村野渡、水榭长桥 , 应有尽有 , 令人目不暇接 。
王希孟用这幅旷世杰作 , 向我们展现了一个18岁少年的才情 。
在《千里江山图》里 , 我们看见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 从材料、构图、笔触、颜色 , 追求的无一不是 , 让世界看到我的“最好” 。
可惜他在画完《千里江山图》后不久 , 便离开了人世 。
也许有些人 , 是在等待大器晚成;而有些人 , 更像是年轻的烟火 , 绽放过后 , 就要凋谢 。
大话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在书情画意里,走进他们的人生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