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恋 “我喜欢你,但你千万不要喜欢我!”专家:可能是性单恋

文/学乃身之宝
渴望爱与被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但有些人,每段恋情都是只停留在暧昧阶段,一旦对方表现出积极主动,想更进一步时,他们就想要逃离,最后无法真正走进一段恋情 。
他们潜意识中的想法是—“我喜欢你,但你千万不要喜欢我!”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武汉大学心理学教授曲晓艳认为,这样的现象很可能是性单恋 。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什么叫性单恋,成因,以及怎样摆脱这样的状态 。
单恋 “我喜欢你,但你千万不要喜欢我!”专家:可能是性单恋
文章图片
1.性单恋,其实是网络词语
性单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术语,它其实是网络词语 。
不过,它还是有具体解释的,性单恋指的是对某人产生爱恋,却不希望获得情感回应的状态,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障碍 。
或许有人很疑惑,为什么明明喜欢对方,却不希望对方回应自己呢,感觉有悖常理,但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有些人就是很抗拒走进亲密关系 。
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也是很痛苦的,因为他们不是不愿意和对方亲近,而是做不到,他们内心有恐惧,而且,他们甚至会被周围人误会,觉得他们对待恋情不严肃 。
比如,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互有好感,交往一段时间后,男生提出要和她确定恋爱关系,这时,这个女生就特别害怕(处于性单恋的状态),于是拒绝了,结果男生很可能认为她原来的喜欢是假的,甚至认为她这个人很随意;如果这个女生和几个男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可能被贴上“渣女”的标签 。
但真实情况未必如此,她很可能被性单恋困扰着 。
单恋 “我喜欢你,但你千万不要喜欢我!”专家:可能是性单恋
文章图片
2.性单恋,和早期的“回避型”依恋模式有关 。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人成人后怎么和他人相处,和小时候怎么与父母(主要抚育者)相处,有很大的关系 。
所以,弄清楚性单恋的原因,需要我们回到早期的依恋模式 。
依恋,最早指婴儿对特定个体的积极反应,使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向情感对象打开 。
依恋理论,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通过研究1岁小孩和妈妈之间的互动实验提出来的 。他在实验中发现,当妈妈离开孩子时,孩子一般有四种表现,也称为四种依恋模式,分别是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紊乱型 。
多数孩子属于上述三种,最后一种类型比较少 。
而性单恋的人,极有可能是回避型依恋模式 。
因为回避型依恋,在鲍比的实验中是这样的表现:妈妈离开和回来时,孩子都没什么反应,不仅已经学会习惯妈妈不在身边,也不期待妈妈来陪自己 。
而这种状态的产生,是因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少积极回应孩子,孩子从生命中重要人物那里没有获得过情感回应,所以才导致孩子习惯压抑和拒绝自己的情感需求,进而发展出通过回避亲密来保护自己的关系状态 。
性单恋者主要有以下表现:
其一,觉得自己不够好,配不上对方 。
因为他们在小时候没有得到妈妈(主要抚育者)足够的回应和爱,潜意识中很可能形成这样的认识—“我不够好,妈妈不喜欢我”,于是很难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 。
其二,习惯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
因为他们害怕真实的自己不被接受,进而会有种羞耻感,于是习惯不被人看透,不愿和他人过于亲密 。
其三,喜欢是真挚的,离开也是真实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