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当今社会为什么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
文章图片
当今社会不仅是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与抑郁症近亲的躁狂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疾患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给人的印象却是,去医院看病的,和看病出来的“结论”,几乎多数人都是抑郁症 。你还能经常听到,身边的人群中有很多凭借自己的症候表现,对号网上抑郁症的介绍,而确认自己得了,或疑似得了抑郁症 。很奇怪 。
【抑郁症 熊玲:抑郁症何以高发?】或许,真的是,抑郁症是当今社会的高发病 。但为何高发?首先令人想到的是社会、个体因素 。虽然,抑郁症的病因有很多,非同一般的抑郁情绪,或抑郁倾向,它被临床医学列为“情感精神性障碍”,并有严格的医学诊断标准,病因包括了生物性、个性、社会心理等因素 。但,若要论“当今得抑郁症的人为何越来越多”?我们撇不开的,社会环境因素是首当其冲 。
因为,人的个性心理、三观取向,是与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紧密相关的 。某种程度上说,社会环境决定了个性心理,或者说人这一个体,先要社会化,才能个性化 。如果患抑郁症的人,有其高度敏感、脆弱、患得患失等个性特征,那么形成这些个性特质的,则是他生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
文章图片
所以,当今社会为何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缘由人的环境,压抑人性的东西越来越多 。论抑郁症的社会原因,也等于在议抑郁症的个性心理原因 。
1)控制性的家庭环境 。抑郁症的成人身上,有非常显著的对人对己的严苛,比如爱挑剔,动辄不开心 。包括抑郁倾向严重的青少年,也存在对人对己的苛责,比如,哪怕偶有一次考试成绩少了几分,都要难受几天 。你从他们的过去经历--原生家庭发现,几乎有相似的关系环境:严苛,或溺爱的养育模式 。
严苛的父母,一贯的对孩子以高标准、高期望、高起点...培养 。孩子从小被训练出了近乎受虐的完美倾向 。而溺爱的养育,则是家庭的父母、隔代父母、七大姑八大姨,以倾盆的爱献给小孩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逐渐发现自己除了(或许)成绩好以外,没有啥值得自己开心、骄傲的,他们很容易陷入懒散、迷茫,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状态 。
2)控制型(或叫失控型)的社会环境 。人的恐惧感、压抑感、生无可恋的抑郁状态,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的不安是呈正相关 。大家知道,生活在原生态地域的人,他们生性单纯平静,没有强迫症、抑郁症、躁狂症什么的 。
据相关调查,去年(2017年)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5%,国内有超过9000万人口罹患抑郁症 。对发病的统计显示,女性多于男性,职业人多于非职业人,而高发人群为IT、艺人、重点中学的学生、公安人员、教师、会计等职业人士 。透过这些数据也看出,社会秩序里的严苛、高竞争,高压力,高风险等,是致人精神抑制的元素 。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他的巨著《自杀论》中谈到了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指出:社会无秩序、失规范、经济危机等时期,自杀率会急剧上升 。而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可以遏制人的欲望,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提供生活目标和人生意义 。但,社会急剧变化时,原有规范的约束骤然松弛,势必导致欲望的膨胀,受挫感乃至生活意义的丧失,导致一些人走向自杀以求解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本文转自:上游新闻“饱崽 抑郁症女孩救人离世,父亲在社交软件“隔世对话”:全世界只有这里还有你的身影
- |凯特弟弟借助社媒喊话感恩姐姐,自曝曾患抑郁症,原生家庭氛围好
- 何以琛|重温《何以笙箫默》发现,何以琛的未来规划里,一直都有赵默笙
- 很受伤 熊玲:受伤,何来何去?
- 爱情 熊玲:什么是爱情,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呢?
- 抑郁症 抑郁症:家属的理解与正确的做法,是患者康复的良药
- 抑郁症心理治疗之二:改变性格之苛求完美的性格如何改变?
- 强迫症|心理学家:明白2点,抑郁症、强迫症不吃药,也可自我康复
- 当事者 熊玲:矛盾的和谐
- 熊玲:逃避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