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认识很多所谓身处上流的人 , 他们生了病却没有办法去看病 , 因为“面子”或无论你叫它什么 。 我也知道有的人 , 他生了病想要看病却没有钱去看病 , 比如说我一个月药费和心理咨商的费用就要超过一万元(台币) 。
想到婚礼这件事 , 我整天思考一些事情就是:今天我跟 B 站在这里 , 不是因为我歌颂这个天纵英明的异性恋一夫一妻制度——我支持多元成家 , 也支持通奸除罪化 。
我穿着白纱 , 白纱象征的是纯洁 , 可是从什么时候 , 所谓的纯洁从一种精神状态变成一种身体的状态 , 变成一片处女膜?或者比如说 , 人人都会说:“啊 , 这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 。 ”这句话是多么的父权 。 他说这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 , 不是说你美 , 意思是说:从今以后无论你里或外的美都要开始走下坡 。 意思是:从今以后你要自动自发地把性吸引力收到潘多拉的盒子里 。
跟 B 在一起这几年 , 他教给我最大的一件事情其实只有两个字 , 就是“平等” 。 我从来都是谁谁谁的女儿 , 谁谁谁的学生 , 谁谁谁的病人 , 但我从来不是我自己 , 我所拥有的只有我和我的病而已 。 然后跟 B 在一起的时候 , 我是他女朋友 , 但不是他“的”女朋友;我是他未婚妻 , 但是不是他“的”未婚妻;我愿意成为他老婆 , 但我不是他“的”老婆;我坐享他的爱 , 但是我不会把他视为理所当然 。
今天在这个场合 , 如果要说什么 B 是全世界最体贴我的人啦、全世界最了解我的人啦、全世界对我最好的人啦 , 然后我要用尽心力去爱他 , 经营我们的感情啦……我觉得这些都是废话 , 因为不然我们也不会站在这里 。
关于新人这个词 , 今天我跟 B 是新人 。 然后这个词让我想到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他说的“新人” , 他常常在书里引用这个概念 , 就是他的书写不是写给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大人们的 , 甚至也不是写给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小孩的 , 而是写给那些比最新的人还要新 , 给尚未出世的孩子们写的 。
“新人”这个词出自《新约圣经》 , 使徒保罗叫耶稣基督为 New man 。 所以我在想 , 如果今天我是新人 , 如果我可以是新人 , 如果我可以成为新人 , 如果我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人 , 那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我想成为一个对他人的痛苦有更多的想象力的人 , 我想要成为可以告诉那些恨不得得精神病的孩子们这种愿望是不对的那种人 , 我想要成为可以让无论有钱或没有钱的人都毫无顾忌地去看病的那一种人 , 我想要成为可以实质上帮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那一种人 。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 。 我知道哥哥你很爱我 , 我知道你最爱我 , 但是你不会把他说出来 。 我很谢谢你每天对我的关心 , 对我来说是我的精神粮食 。 然后很谢谢爸爸妈妈 , 虽然我没有长成那个你们从小所培育所期待 , 花很多心思所栽植的样子 。 没有长成那个样子 , 让你们失望了 , 我很抱歉 。
(林爸爸:不会!)
我要结婚了 , 但你们不是失去一个女儿 , 而是多出一个儿子 。 同样的 , 我也要感谢 B 爸爸还有B妈妈 , 谢谢你们生养出一个如此完美的大男孩 , 谢谢你们放心把他交给我 , 我一定会努力地好好照顾他 , 把他养胖 。 同样的对 B 爸爸、B 妈妈来说 , 我希望你们不要觉得失去了一个儿子 , 而是多了一个女儿 。 然后希望芊雨 , 如果我没有办法 , 因为我没有什么姐姐的样子 , 你可以把我当成朋友 , 我会很开心 。
最后的最后 , 我要谢谢各位叔叔阿姨 , 就是在我跟 B 在台北有了一个新的小小的家的时候 , 都是各位在场的叔叔阿姨陪伴——帮我陪伴我的爸妈 。 然后我最最深爱的 , 我的爸爸跟我的妈妈 , 都是你们——虽然我爸就是当导游很啰嗦 , 我妈又不太能走 , 但真的很谢谢你们——陪他们到处玩啊 , 吃美食啊 , 讲一些垃圾话啊 , 真的很谢谢你们 。 每次看到我妈传那种一群阿姨们倒在一起然后笑得很开心的照片 , 我就真的打从心底地感谢各位在场的叔叔阿姨 , 谢谢你们替我照顾我的爸妈 , 我真的非常感谢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养老|73岁老人病床上发问:我不过是想多存点养老钱,为啥子女不理我?
- 小三 “朋友圈公认的好男人,出轨了小20岁的女大学生”
- 结婚|多地初婚年龄超30岁,年轻人为什么急着脱单、拖着结婚?
- 还记得舟舟吗?这个智力只有几岁的”天才”指挥家,如今变成了这样……
- 提醒女人:50岁后面对老公,放过自己才能重生
- 随即老照片21张:80年代女神、李小龙的葬礼、服兵役的猫王,11岁科比...
- 岁月告诉我:深深地爱过的人,就是一辈子也抹不掉的想念
- 本文转自:文汇报“被拒绝也没关系。|妈妈“逼”2岁女儿说出这3个字,竟获全网点赞!无数大人从中学会勇敢
- 一个男人过了40岁,还没有这三样东西,就是最没有本事的男人
- 01引言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不合群,喜欢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