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孩|《美国女孩》:青春成长中的阵痛与领悟( 二 )


影片的场景大多为家庭和学校 , 所呈现的也是一些日常性的生活细节、琐碎纷争和庸常烦恼 , 勾勒出一个普通家庭在遭遇变故时的强作镇定 , 以及父母面对青春期儿女的不知所措 , 还有青春期少女在校园生活中的不安与不适 。 影片不时渲染SARS疫情 , 想以更为宏大的幕布衬托普通人的生存焦虑与寻常忧愁 。 但是 , 对于普通人来说 , 世界的崩塌是那么遥远 , 眼前的纷扰才无比真切具体 , 也无比尖锐疼痛 。
影片大量采用内景 , 并使用自然光效 , 整体情感基调昏暗和低沉 。 这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 也以一种不事张扬的方式 , 还原普通人生活的真实状态 。 当然 , 作为一部影片 , 其影像语言的局促平淡 , 也因这种平实的摄影风格被放大 。
影片回避了戏剧化的情节设置方式 , 拒绝用大起大落的情节变故 , 或者高度煽情的场景 , 来救赎生活庸常与琐碎的永恒性 , 而是以平缓的叙事节奏 , 凡俗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事件 , 带领观众进入一个裂隙遍布的普通家庭 , 在文化冲突与代际冲突的烟雾弹掩护下 , 感悟面对人生失落、命运无常的一种豁达心胸与平静心态 。 这是影片的动人之处 , 但也因此让观众怅然若失 , 一方面观众在“日常性”的饱和攻击中深感情节的苍白寡淡 , 另一方面又觉得文化冲突与代际冲突终究是老生常谈 , 由此而延伸至人生感悟 , 既显牵强 , 也容易因浅尝辄止而显得寻常 。 同时 , 影片回避戏剧化的情节处理方式 , 固然彰显了影片散文化的风格和原生态的生活质感 , 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 人物的和解契机、人物内心冲突得以解决的缘由 , 仍然需要提供有感染力的情绪依托和逻辑担保 。 当影片完全沉浸在日常性中 , 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影片不过是在那些肉眼可见的摩擦中反复渲染 , 不停徘徊 , 最后因不知如何结尾而在不咸不淡的状态中强行结束故事 。
影片最后 , 妹妹芳安被诊断只是普通感冒 , 一家人像是劫后余生 , 不由喜极而泣 , 家人之间冰释前嫌 , 生活重归温馨而美好的模样 。 看起来 , 妹妹的虚惊一场像是生活的一次贵重馈赠 , 或像一剂回春妙药 , 治愈了这个家庭的诸多矛盾和裂痕 。 但是 , 这个结尾的突兀与空洞之处显而易见 , 当影片执着地挖掘生活本身的不如意 , 其主题建构的逻辑也应该立足于人物自我的释怀与超脱 , 而不能依赖外界的偶然与幸运 。 毕竟 , 人生最大的不幸 , 未必是遭遇意外厄运;人生最大的幸运 , 也非与苦难擦肩而过 。 人生真正的勇敢与幸福在于 , 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不测和命运的无常 , 接受自我、他人 , 以及人生本身的不完满 , 并与这种不完满和平相处 。 (龚金平)
【美国女孩|《美国女孩》:青春成长中的阵痛与领悟】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