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 , 文学博士 龚金平
电影《美国女孩》的情节与主题 , 初看起来与文化冲突有关:上初中的芳仪 , 在美国洛杉矶度过了人生重要的成长岁月 , 突然被母亲带回陌生的台湾 , 卷入身份尴尬、文化不适、自我认同的危机之中 。 同时 , 母亲身患癌症 , 父亲又为挣钱养家疲于奔命 , 家庭氛围压抑而紧张 , 这加剧了她与父母之间的龃龉与对抗 。 那么 , 影片要表现的 , 是身处文化差异和代际冲突漩涡中的少女 , 如何找到内心的安顿与释然吗?
本文图片
电影《美国女孩》海报
大多数青春片中 , 都有代际冲突的戏码 。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 在追求个性、彰显自我价值的过程中 , 必然会有许多莽撞、冲动、困惑的时刻 , 这与父母的理性、正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冲撞与决裂 。 因此 , 代际冲突大多数时候与两代人的心理成熟程度、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关 , 偶尔也能延伸到时代变迁、社会转型、文化模式等方面 。 《美国女孩》的野心显然不满足于对亲子关系作单一维度的表达 , 因为影片为母女之间的隔阂与圆融 , 设置了文化融合、疫情肆虐、生老病死等背景 , 希冀在一个更为宏大的视野中 , 展现更为广阔的成长话题与人生命题 。
芳仪对母亲的不满在于 , 她原本拥有自由而舒展 , 快乐而恣意的生活 。 可以说 , 芳仪将美国的生活看成某种人生范本 。 这使得身处僵硬、刻板的学校氛围中的她 , 加倍地渴望原先的生活 。 芳仪更像一位旁观者和亲历者 , 洞察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公平因素 , 进而呼吁更尊重个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氛围 。 那么 , 影片的立意是为了抨击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吗?从芳仪的精神状态来看 , 真正令她身心疲惫的 , 可能并不是在学校里被孤立和被排挤的无助处境 , 而是母亲身上的专制、阴郁、悲观的气息 。
芳仪的母亲罹患癌症之后 , 情绪低落 , 脾气有些暴躁 , 又时常担心两个女儿和丈夫的未来 , 在家庭中制造了焦虑和恐惧的情绪 。 芳仪渴望一种平和、乐观、大度、昂扬的人生态度 , 这种态度指向对自我的信心 , 对未来的憧憬 , 而非深陷在焦虑、悲观、绝望中不可自拔 , 并对身边的人施加不可名状的精神压力 。 由此 , 我们了解母女之间的冲突根源 , 乃是她们对“责任”“人生态度”的理解南辕北辙 。 母亲之所以情绪不稳定 , 内心悲观 , 不是因为她自私 , 恰恰是她深感责任重大才充满不舍与不甘 。 芳仪则认为 , 一个人要为自己负责 , 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 哪怕是家人 。
芳仪对于母亲的误解还在于 , 母亲偶尔的消沉或狂躁 , 并非全部源于身体的虚弱 , 还包括她对平淡无奇人生的意绪难平 。 以前 , 母亲或许会因为照顾两个女儿而得到价值体认 , 甚至设想人生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 现在 , 面对惘惘中的死亡威胁 , 母亲可能会突然意识到 , 她的一生有一种虚度的空无感 。
母女之间的隔膜与抵触 , 折射了不同文化形态所塑造的迥异价值观 。 但是 , 母亲精通英文 , 又在美国生活多年 , 她为何对美国文化完全绝缘?说到底 , 身处不同的人生坐标 , 面临不同的人生处境 , 导致了芳仪与母亲在观念和行动方面难以合拍 。 她们在如何面对人生低潮、思考自我的价值体认、界定自我与他人的责任疆域等方面 , 天差地别 , 并自我坚持 。 影片无意于对此进行善恶或是非判断 , 而是冷静地意识到各自的合理性 , 也清醒地烛照各自的局限 , 这才是人性与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真实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与30岁优质女相亲,追了一年后,我成了凤凰男”
- 很多女孩子颜值身材都一般 受男生喜欢的女孩子有哪些特点,看看你有吗?
- |再刷《人世间》才发现,周秉昆是整部剧里最具有“大智慧”的角色
- 《人生感悟》录——第四章
- |《我们的婚姻》教会我们两件事:不要轻信女人,想自由就得自己干
- |重温《蜗居》:海藻用一抹“处子血”,彻底撕开了宋思明的隐痛
- 65种微习惯 《65种微习惯》:这些习惯虽然微小,但长期坚持,好处不少
- 婚姻|《我们的婚姻》大结局:幸福婚姻的真谛你学到了吗?
- 相逢时节|《相逢时节》大结局,她却什么事情也没有,反倒宁饶让人心疼
- |《心居》笑和泪中开播 平凡人生为幸福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