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合格,影响两代人( 二 )
以至傅聪去波兰留学后 , 傅雷悲哀地感叹道:
“可怜的孩子 , 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
可以说 , 母亲暴戾的管教方式 , 遗害了傅家两代人 , 使得傅雷、傅聪的童年都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
文章图片
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谢谢 ,
孩子却在等父母的道歉
傅雷的暴戾 , 不仅刻在了傅聪的记忆里 , 更烙印在性格里 。
朱馥梅就曾说过 , 傅聪的性格很像傅雷 。
那一年 , 父子之间发生了一场剧烈的争执 。
傅雷勃然大怒 , 傅聪离家出走 , 住进了小提琴家毛楚恩家中 , 以此发泄内心的不满 。
若不是一个月后傅雷的姑父去世 , 让傅雷感到人生无常 , 这才接回了傅聪 , 父子俩差点因此恩断义绝 。
父子俩性格之相似 , 由此可见一斑 。
傅聪年幼时 , 傅雷尚可用暴力压制 , 到了青春期 , 傅聪便极为叛逆地反抗父亲 , 不愿练琴 , “甚至于要出人命” 。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 , 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 , 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
傅雷早早地就发现了傅聪在音乐方面的天分 , 傅聪七岁半的时候开始正式练习钢琴了 。
文章图片
傅雷规定傅聪每天必须练琴八小时 , 有时傅聪练琴时走调 , 傅雷在楼上听着琴声不对 , 就冲下楼暴吼 , 有时甚至抓着儿子的头往墙上撞 , 吓得傅聪是魂飞魄散 。
其实 , 每个孩子天生拥有好奇心 , 拥有学习的内驱力 , 可为什么到最后很多孩子都会厌学呢?
那是因为望子成龙的父母用过度的外在力 , 伤害了孩子的内驱力 。
焦虑的父母越用外力驱动 , 孩子越不肯配合 。
日积月累 , 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被动 , 内心越来越逆反 。
到了青春期 , 孩子渐渐成为一个独立个体 , 他便会用叛逆的方式来反抗父母的外力 。
只有那些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 , 才能找到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物 。
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 最终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
傅雷专制又暴力的教育方式 , 造成了青少年时期的傅聪与父亲长年的对峙与争执 。
1948年 , 傅雷一家客居昆明 , 父子俩冲突频发 , 以致于傅雷夫妇去香港时 , 只带走傅敏 , 傅聪则坚持留在昆明入读云南大学外文系 。
1951年 , 傅聪欲回上海而没有盘缠 , 他只得通过在教堂举办演奏会的方式筹钱 , 如此才回到上海 。
傅雷傅聪的亲子关系 , 是中国式家庭关系的缩影 。
傅雷虽喝过洋墨水 , 实则骨子里依旧如绝大多数中国式父母一样 , 对孩子板正威严 , 试图树立严正的家风 。
文章图片
在很多类似的家庭里 , 父母既不是好的表达者 , 也不是好的聆听者 。
他们以为孩子好的名义 , 以自我牺牲的感动 , 对孩子进行粗暴的控制 。
很多孩子在父母说一不二的威严下长大 , 在既定的轨道里生活 。
最后 , 他们可能拥有光鲜亮丽的工作 , 却难以感受到实现自我时的极致快乐 。
父母满口是爱 , 孩子满身是伤 。
多年之后 , 大家都在等 , 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谢谢” , 孩子却在等父母的道歉 。
但事实往往是 , 父母没有等来孩子的“谢谢” , 孩子也没有等来父母的道歉 。
父母和孩子在长年的龃龉或者沉默的疏远中 , 过完了这一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父母爱情|《父母爱情》:江家pk丁家,就知道母亲有文化对孩子是多么重要了
- “父母过世后,我姐和我划清了关系”90后小伙痛哭失声,现实残酷
- 人到中年才懂得,父母是“一场轮回”
- 85岁马玉琴,53岁李玉成沦为众人笑柄?网友:为人父母都接受不了
- 你不知道的几个坏习惯悄悄影响着你
- 父母|人生的可悲之处,在于一切都是交易,等价交换,但这是规律。
- 找一个爱你的人 父母忠告之不听后悔系列:“切记,要找一个爱你的人。”
- 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对待亲戚和兄弟姐妹,要有这几个态度
- 在不定时被隔离的日子里,我悟出了3个足以影响后半生的道理
-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