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 , 小儿外科也是从零开始 , 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医疗技术和器材封锁 , 根本不卖给我们 。
国外的小儿静脉注射麻醉术已经成熟 , 我们却连一根硅胶管都没有 。
这导致我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手术 , 对危重复杂的病患 , 没办法给麻醉 , 就没办法进行手术 。
文章图片
张金哲明白 , 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 。
翻阅大量医书 , 请教麻醉专家 , 和同事们进行无数次试验 , 张金哲首创了“基加局”麻醉法:对孩子进行基础麻醉 , 在保证孩子熟睡的情况下 , 可以自主呼吸 , 又感觉不到痛楚 。
麻醉的问题解决了 , 医疗器械自然也难不住爱动脑动手的张金哲 。他把家里的书房 , 改造成了一个四平方米的“小作坊” , 再根据手术需要 , 研制相应的医疗器械 。
这一年 , 张金哲接诊了“先天性巨结肠”病人 , 患者肠子不能正常蠕动 , 无法排便 , 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 , 患者就会被排泄物活活憋死 。
在当时 , 这种病患只能“开腹造瘘”的方法治疗 , 即给患者挂个袋子用于体外排便 。
可随着年龄增长 , 患者术后需要长期护理 , 对于那时的经济条件来说 , 有几个家庭能有精力护理这样的患儿一辈子?这个结果很多家长不能接受 , 甚至因此放弃手术 。
医者仁心 , 不仅仅体现在为孩子看病上 , 还在于能看到病人家庭所遇到的困难 , 并设身处地为他们思考最佳解决方案 。
张金哲决心根治病症 , 解决这个难题 。
经过反复思索研究 , 他发现改进手术器械是关键 。
他下班回家 , 就一头扎进工作坊里 , 细细琢磨 , 用心制作 , 后来 , 他在用抽屉拉环时受到启发 , 精心设计出了一把钳子 。
文章图片
利用这把钳子 , 可以直接把肠子拖出体外进行手术 , 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 。为此 , 这把钳子得到了一个朴实的名字 , 叫做“张氏钳” 。后来 , 这把钳子成功救治了很多患者 , 还被推广到了国外 , 在全世界流行使用 。
哪一种目标的实现 , 不需要披荆斩棘、竭尽全力?一个人实现理想的决心便是 , 纵然步履维艰 , 决不轻言放弃 。
文章图片
在张金哲不到四平方米的工作坊里 , 不但有“张氏钳” , 还有“张氏膜”、“张氏瓣” , 50多种针对病症而发明改造的医疗器械 , 都在张金哲的巧手下诞生了 。
对于这些器械 , 有人让他申请专利 , 他却说:“版权没有 , 欢迎翻印” 。
他不为求取名利 , 只为推广 , 让更多需要的孩子少受一些苦 , 这就是医者仁心 。他所做的一切 , 都是为了对孩子真挚的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杨绛 杨绛先生谈“成长的代价”
- 和你在一起|有一种爱,叫“勇敢”
- 柒情社|两种关系,容易“越界”
- 杰森·莫玛|42岁“海王”杰森·莫玛骑摩托炸街,赤膊上身肌肉炸裂,大肠发圈扎丸子头
- 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同温层”一定是贬义词吗?
- “看老板不舒服,要辞职”,00后辞职信火了,都不会给老板脸色的
- 儿媳|“老无所依”了才明白:儿媳任由婆婆欺负,是对婆婆最狠的报复
- |看完《我们的婚姻》,发现婚姻不幸的女人,往往有个“通病”
- 让很多人羡慕的抱团养老,是“美好”还是“想得美”?很现实!
- 话术|职场里,如何机智的说“不”?这3点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