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马伊琍在直播里讲过女儿爱马的故事:
有一次,爱马和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游戏,有个小朋友让她扮演宝宝的角色,可爱马明明不想要这个角色而想扮演妈妈,可一句拒绝的话都没说 。
马伊琍看得又气又急,忍不住参与进去,告诉爱马她有权利选择拒绝,鼓励她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爱马却依然表示“我不敢” 。
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文章图片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孩子:
他们总会顺从他人的想法、照顾他人的感受,对他人的要求有求必应,很少与人争论,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都可以”、“无所谓啦”……
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文章图片
《人间失格》里有一句话:“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 。”
一个从来不敢说“不”的孩子,内心很有可能是委屈的、无力且无助的,当然也是令人担忧的 。
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文章图片
不敢说“不”,让孩子失去真实的自我
在心理学中,顺从型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一种倾向,这些孩子通常独立性差,在遇到事情时,会选择放弃自己的利益,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照别人的意见办事 。
这类型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颇受欢迎 。
在老师父母眼中,他们是不让人操心、不给人添麻烦的“乖孩子”;在同伴眼中,他们善解人意、把周围的人照顾得很周全,令人愉快 。
但是,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如果过度顺从,不见得是件好事 。为什么呢?
1.缺乏主见而导致失去自我 。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副主任徐凯文在一项调研中发现,有40.4%的北大新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 。
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文章图片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很多优秀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严格要求,他们压抑着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敢表露真实的自我,只能顺从地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着 。
一旦进入到大学,脱离了父母的控制,就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了 。
所以,过度顺从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很低,感受不到美好的事物,自然对生活也没有了信心 。
2.思维偏激更容易走极端 。
《无声告白》中的莉迪亚,是一个超级顺从的孩子 。
她不喜欢医学,却因为妈妈喜欢而努力去学习;她没有好朋友,却因为爸爸希望她多去社交而假装给朋友打电话 。
家里唯一能理解她的是哥哥,可是哥哥考上了哈佛也要离开了 。
孤独的她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
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文章图片
有些父母不明白:自己很爱孩子,孩子看上去也很懂事,可为什么会选择极端的方式呢?
在莉迪亚妈妈的眼中,莉迪亚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不相信女儿会自杀,当她在女儿的书包里发现香烟和避孕套时,立马惊呆了 。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后普遍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痛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