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二 )


3.缺乏自主性导致竞争力匮乏 。
心理学家霍妮在对顺从型的人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攻击性,而是死死地压抑着自己的攻击性;
另外,在他们顺从、关系和爱的背后,深深埋藏着利用、控制和支配别人的欲望 。
所谓竞争力,是一种自我展开的力量 。
当欲望和攻击性过度压抑之后,孩子很难真实的表达自己,优势也更容易被掩盖,甚至扭曲 。
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文章图片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无论在哪个世界,那些富有勇气,独立而善于思考,且不容易被挫折打败的人,终归会站在金字塔顶层 。”
过度顺从的孩子,习惯了顺从权威,习惯了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事,缺乏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勇气和创造力,最终只能“泯然众人矣” 。
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文章图片
孩子为什么害怕说“不”?
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有些孩子看着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而不敢要回来;
有些孩子面无表情地被妈妈推进一个又一个的补习班;
还有些孩子跟朋友们一起过家家,却扮演着自己不喜欢的角色,就像前面提到的爱马一样……
为什么他们明明内心不情愿,却不敢说“不”呢?有以下两个原因:
1.受父母性格的影响
有些父母比较强势,对孩子的控制欲很强,孩子只能不停地退缩和顺从,满足父母的要求 。
电视剧《小舍得》里,田雨岚认为儿子子悠喜欢虫子、喜欢足球会影响学习,就不允许他有自我的需求,而是强迫他上各种补习班,为此子悠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生物学和足球 。
当这样的孩子在面对外人时,就没有说“不”的勇气 。
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文章图片
还有些父母自身性格比较柔弱,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就会扮演“老好人”的角色,当孩子的玩具被别人抢走时,他们会说:“没关系,要懂得分享”;当孩子被别人打时,他们会说:“没关系,他不是故意的” 。
他们以为这样就教会了孩子一些美德,却不知道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逐渐形成顺从的性格 。
2.父母错误的引导
不敢说“不”的孩子,他们对拒绝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拒绝别人是错误的”层面 。
比如,拒绝是不礼貌的行为,拒绝会让自己失去朋友,拒绝会让对方受到伤害等等 。
而这个认知,往往跟父母的错误引导有关 。
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文章图片
有些父母会经常对孩子说:
“你不听妈妈的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
“你要乖,这样妈妈再怎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
“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
前面提到的田雨岚就是这样,她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悠好,而子悠在她的影响下,也认为只有顺从妈妈拼命学习,才不会辜负妈妈对自己的爱 。
莉迪亚 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不”?
文章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