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那一刻是幸福的”

她说“那一刻是幸福的”
文章图片
西卡在整理遗物 。
她说“那一刻是幸福的”
文章图片
她说“那一刻是幸福的”
文章图片
西卡工作图 。
四年前 , 西卡告诉妈妈 , 她要当一名整理咨询师 。 她的妈妈——那个颇为开明的国企员工 , 听到女儿的职业规划后沉默了 , “你要去当一个蓝领?”
两年前 , 武汉解封的第三天 , 西卡没和爸妈说 , 便偷偷跑去武汉做遗物整理 。 那是她第一次接受遗物整理的委托 , 妈妈知道后又沉默了 。
西卡理解妈妈的反应 , 她把当整理咨询师比作“1” , 做遗物整理师则是“2” , “对于父母来讲 , 接受我的职业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 一开始他们花了一两年去接受1 , 当他们接受1之后 , 我又突然告诉他们要做2 , 这对他们来说是双重打击 。 ”
但其实 , 在西卡的职业规划中 , 她理想的情况是抵达“3”——“生前整理” , 让更多人了解到“原来我可以生前就规划好自己的身后事” 。
这并不容易 。 在国内 , “死亡”和“遗物”常常被误解为“晦气”“不吉利” , “生前整理”则是一种“触霉头”“咒人不幸”的行为 。 因此 , 对于逝去亲人的遗物 , 很多人的处理方法是“烧一烧”“扔一扔” 。
可是 , 遗物真的不需要整理吗?
“物品会说话 , 我们每个人的物品就构成了我们自己 。 遗物整理的落脚点 , 是怎么把委托人和物品以及逝者的联系建立起来 。 ”西卡说 , “我希望在循序渐进中 , 让大家渐渐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 一个完备的死亡与整理的概念 。 ”
让生者更好地活着”
2022年1月15日 , 一场名为“来信”的遗物展在上海42咖啡馆举行 , 展出内容多来自于漆畹生老先生的遗物——他生前收到的信件节选 。
能举办这样一场普通人的展览 , 是西卡不曾想到的 。
一年前 , 上海老人漆畹生去世 。 他无儿无女 , 妻子早已过世 , 将房子留给了陪伴他走过晚年时光的护工 , 但对于如何处置房中物品 , 却未留下只言片语 。 公证员找到西卡 , 希望她整理老人遗物 。
引起西卡注意的是 , 在漆畹生的遗物中 , 她一共整理出63封信件 。 这些书信都来信于同一人——漆畹生的弟弟漆黔生 。 通过漆黔生信中叙述 , 大家发现漆黔生还有一个孩子默默活在人世间 。
这个孩子叫“小明” , 患有孤独症 , 在父亲去世当晚被送至福利院 。
西卡突然想为小明做点什么 。 她马上行动起来 , 与漆畹生继承人商量 , 能否将两位老人的信件展出 。 敲定后 , 她又联系策展人、志愿者 , 编写《生前整理笔记本》 , 连同漆畹生老先生的书籍、两位老人来往书信的扫描图 , 一起放到展厅售卖 , 卖的钱则专门用于志愿者对小明的探望 。
“遗物整理是为了让生者更好地活着 , 是留下关于逝者的美好记忆 。 ”西卡说 。
2020年疫情期间 , 西卡在网上看到一篇有关“武汉遗物”的文章 , 她被打动了 , 想志愿为这些在疫情中逝去的人做些什么 。 她联系了近100家人 , 最终接受她入户整理的有三家 。 “3%的几率 , 不少了 。 ”西卡说 。
“其实这三家人有个共性 , 他们都很爱家人 , 都觉得对方离开得太突然 , 想在心中留一个思念逝者的机会 。 ”西卡说 。
她说“那一刻是幸福的”】直接帮助别人的工作”
西卡是在28岁下定决心当遗物整理师的 。 虽然在父母眼中 , 这是一个很突然的决定 , 但西卡知道 , 这是她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