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那一刻是幸福的”( 二 )
在成为遗物整理师之前 , 她做过税务师、广告策划、互联网大厂打工人等工资还不错的工作 , 但她不停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快乐 。
2014年 , 西卡24岁时 , 她被查出体内有一颗肿瘤 。 等待检查结果的那几天 , 她问自己:我能在一个青春刚开始的时间留下什么?什么也留不下来 , 能留下的好像只有物品 。
那是她第一次想到物品和人的生命之间的联结 。
还有一次是在2016年 , 她看了一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 女主人公是个扔东西“狂魔” , 家里没有电视 , 没有桌椅 , 待客时要从收纳柜中拿出那种日式盘腿椅 , 拖地时整个屋子都是空的 。
西卡一下子被震撼到 , “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
如今回头看 , 西卡认为 , 那部剧主要讲的其实是收纳而非整理 。 自那之后 , 她开始对“整理”有了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 。
2018年 , 西卡的眼部需要做一个小手术 。 主刀医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像他那么大腕儿的医生 , 还在很细微的方面关怀患者 , 给我一种安定感 , 这样的人太有力量了” 。
这件事对西卡触动很大 , 她想做一份工作 , 一份可以直接帮助到别人的工作 。
此后不久 , 她就辞去了BAT大厂的工作 , 从整理咨询师做起 , 为成为遗物整理师做准备 。 那时 , 西卡还担心一旦告诉委托人自己也做遗物整理 , 会把好不容易才找过来的委托人都吓跑 。
然而后来的发展出乎她的意料 。 “不管是委托人 , 还是身边的人 , 我突然发现我可以和很多人聊死亡了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鼓励我 。 ”
不只指向“身后”也应指向“生前”
最近 , 西卡刚接到一个遗物整理的委托 , 此时距离遗物主人逝世已近十年 。 “父母都已经走了 , 子女不住在那边 , 他们又不知道怎么面对 , 所以搁置多年 , 那个地方就像被封印了一样 。 ”西卡说 。
做遗物整理师久了 , 她发现 , 来委托的人都有这个共性 ,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
“从20岁到100岁 , 不管他们走过了多少岁月长河 , 面对我时反应都差不多 , 都像小学生一样 , 茫然、幼小、无助、可怜 。 他们不知道未来怎么面对离开这件事 , 也不知道离开之前要做什么 。 ”
这时 , 西卡就会向他们抛出一个问题:“促使你找到我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回答五花八门 。 有年轻人说自己特别难过 , 心情已经连续低沉好几个月 , 不知生活如何进行下去 。 也有委托者认为自己已经走出困境 , 希望通过整理遗物纾解家人的悲伤 。 还有老人年龄大了 , 没有其他家人 , 问西卡他能在生前做些什么 。 又或者 , 老人去世后 , 家中子女找到西卡 , 想知道老人遗物有多少 , 方便分割 。
一般听完委托人的回复 , 西卡心里已经有了底 。
在西卡看来 , “遗物整理”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 , 它不只指向“身后” , 也应指向“生前” , 涉及到社会学、医疗保险、财产分割等多个领域 。
为此 , 过去几年 , 西卡看了很多资料 。
她记得自己看的第一本讲述生命的书是《活出生命的意义》 , 作者是弗兰克尔 , 一个从纳粹集中营里走出来的心理学家 。
不看书时 , 西卡就看纪录片 , 像《人间世》《生命里》 , 讲的都是生老病死、临终关怀、意定监护等生命命题 。 她也有意识地读各种法律资料 , 2021年遗产管理人制度确立后 , 她还研读了《民法典》 。
这些塑造了西卡的生死观 。 她从不避讳谈“死” , 也不认为“遗物整理”是一件冰冷、消极或者忧伤的事情 , 相反 , “它是温情的、默默的、克制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心居》原著:为了帮顾昕,给小卢唱小曲的葛玥,才是厉害角色
- |市一医院医疗队正式收治首批患者!医患互信:“我们是最好的战友”
- 女人好不好追,对她说这些,就清楚了
- 婚姻|嫁错了人,无异于“火中取栗”,但愿你老公没有这3种特征!
- 娄慧煜|星夜读·生活|那些被生活触动的瞬间
- 达顿 “信”,自信权威,说服力的第四把武器(一)| 谈判秒杀的五字真言
- |度量(好文同享)
- 关于“家”,写的真好。
- |男人主动靠近你,却又对你“忽冷忽热”,多半是因为这四个原因
- 顾魏|《余生》顾魏选择了“放弃”?这难道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