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爱情:消费时代的大学生礼物社交( 二 )


在“豆瓣劝分小组”中 , 相当一部分情感问题是关于礼物 。 “圣诞节没有礼物要考虑分手吗?”“为什么建议大家过节收不到礼物就分手”“七夕没有礼物想分手”等帖子常常引来关注和讨论 , 许多情侣为此发生矛盾:一方认为礼物代表了对方的心意和对感情的重视程度 , 如果没有 , 就是“不爱了”;另一方则疲于应付 , 认为礼物不是表达爱意的必需路线 。
在刘大为看来 , 为礼物而发生争执的背后 , 是恋情本身出现了问题 。 阿京回忆起上一段感情时 , 就承认在恋爱后期“我们的关系挺不健康的” 。 当时她与男友正处在异地恋中 , 七夕节她没有给男友送礼物 。 “我总是觉得他不爱我 , 就用这种方式来让他觉得他应该爱我——你就应该给我送礼物 , 而我可以不给你送 。 ”也有女生认为 , 自己想要礼物的时候 , “并不是想要那个东西 , 而是想要那分惦记 。 ”
女生大多心思细腻敏感 , 当情感和陪伴的需求没有被看到、被满足时 , 礼物这种更明显的情感传递介质就成为她们的“要求” , 或者更像是一种“祈求” 。 刘大为认为 , 不论是从支配性角度还是从情感性角度 , 礼物本身只是一个媒介 , 是一个心意符号 。 “当感情需要通过不断索取礼物来获得确认时 , 它必然是脆弱的 。 索取的一方 , 显然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 , 患得患失 。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 , 这种关系模式是不健康、不稳定的 。 ”
男生总是承担了更多的送礼支出
许多研究发现 , 男生送礼物的概率和频率都要高于女生 。
尽管是柔柔主动追求男朋友 , 但第一次礼物交换依然是男生送出礼物 。 在阿京的上一段恋爱中 , 她坦言自己送给对方的礼物价值都不高 , 如袜子、治疗失眠的软糖、情侣卫衣、零食等 , 而自己收到的则是银项链、口红和名牌鞋子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周祉豪曾调查了成都市5所高校的182位恋爱中的学生 , 他在硕士论文中再次证实了这种不对称的礼物交换关系 , 即“男性总是承担了相较于女性更多的恋爱送礼支出” 。
他将这种结果归因于恋爱礼物交换中的性别表演:“由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赋予男性以‘养家糊口’的角色和义务 , 从而使得恋爱关系中的男性更容易通过增加恋爱送礼支出的方式 , 展现对于性别角色规范的遵守;而女性在‘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与社会期待下 , 尽力避免成为恋爱关系中经济付出更多的一方 , 通过控制和减小恋爱送礼支出展现其‘被动含蓄’的性别身份 。 ”
在刘大为看来 , 非均衡礼物流动其实是两性关系在恋爱关系中的呈现 。 “不论是追求‘男子气概’ , 还是女生就应该被宠爱的观念 , 从根源上说都是对两性权力关系不均等的认同 。 礼物的支配性始终是存在的 , 一味接受只会让自己处于被支配地位 , 在恋爱关系中处于劣势 。 ”
【|交换爱情:消费时代的大学生礼物社交】当然 , 有些恋爱也没有听起来那样辛苦和不公 。 小峰与女友异地恋一年半 , 单方面送出的礼物就有二十几件 , 他依然乐在其中 。 元旦、情人节、“5·20”、七夕、纪念日、圣诞节、生日 , 他都会准时送上精心挑选的礼物 。 除了这些 , “平时看到有不错的也会买” , 天冷了买帽子手套 , 天热了买她心仪的短袖衫 , 这些都是他对远在他乡的女友表达爱意的方式 。 当然 , 女友也会回赠 。 两个人的情感就这样通过礼物维系和升温 。
“无礼物恋爱”现场:约会时把钱一起用掉吧
小方和她的异地恋男友正在进行一场“无礼物恋爱” 。 因为两个人都是学生 , 没有收入 , 于是就约定:不用绞尽脑汁给对方挑选礼物 , 而是把钱攒着 , 等见面约会的时候一起用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