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信”,切片评估,说服力的第四把武器(四)| 谈判秒杀的五字真言 第十四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18篇推文 。
全文共1919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 引言
美国伊利洛伊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扎诺教授,对一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他想知道,
当一群人共同回答一个问题时,最终的共识答案是如何产生的?
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心理学实验,找来了144名读心理学的大学生,让他们回答一些选择题 。
选择题的样子类似下面这种,
- 琼斯在1985年,花了X元买了一套房子,三年后她以1.25倍的价格把房子卖了,美国的房产税是50%,问她需要缴多少税?
(A) 1/24 (B) X/8 (C) X/4 (D) X/2 (E) (0.6)X
- 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装了4个蓝色玻璃球和6个黄色玻璃球,随机抓取两颗玻璃球都是黄色的概率是多少?
(A) 2/15 (B) 4/15 (C) 1/3 (D) 2/5 (E) 3/5
在每个学生做出选择之后,他们都需要额外在自己的答案后面标注一个“信心值”;
啥意思?
就是每个学生还要写下,自己觉得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信心有多少,
我选这个答案的信心是___%
这个值最小是20%,你可以填写20%到100%的任何数值,100%就意味着你十分有信心,你觉得这个答案100%准确 。
当144名学生全部完成作答后,保罗教授把他们随机组队,有五人小队,或两人小队;
并让他们根据刚才的作答最终给出以小组为单位的最终答案 。
最终答案正确的前20%,将获得现金奖励 。
这些组成队伍的五个学生,将会如何选择最终的“共识”呢?
实验的结果非常一致,他们会根据每个人标注的“信心值”来决定;
举个例子,如果五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但信心值分别是50%,60%,70%,75%,90%,这个小组最终都会一致同意,提交90%信心值的这名学生的答案 。
(详细实验见:Zarnoth, Paul and Sniezek, Janet A.,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Confidence in Group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33 (1996): 345–366.)
这个实验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到底什么样的答案更能让人信服?
那个最“自信”的答案 。

文章图片
2 自信和信服
我们依然在“谈判秒杀的五字真言”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
“简”、“利”、“奇”、“信”、“情” 。
“信”,自信,可信,信服,是“瞬间说服”的必要因素 。
“说服”这个词其实应该被诠释为,
让人信服 。
“说”只是“让人信服”诸多手段中的一个,而且还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
而“让人信服”的前提,就是作为“去说服的人”,你要表现出足够的“信服”;
也就是,自信 。
你很难相信一个不自信的人,也就是连自己都不觉得自己足够“信服”的人,能让别人信服 。
那么,怎么才能让别人觉得你够“信服”,够“自信”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大脑如何对一个人产生印象说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大白|核酸检测点“粉红独角兽”跟大白击掌加油
- 容易被女人“玩弄”感情的男人,大多有这3个弱点,需要做出改变
- 汉人 大清有一块“龙脉”禁地,严禁汉人踏入,结果却被外国占领
- 看过一句话:“不读书的人 读书,是家庭和睦的方式
- “了解你的人会以你需要的方式爱你。|心与心的距离,有时可以很近,有时很远
- 父亲 父亲坚信世界末日将近,女儿被囚禁在家17年,却成了剑桥博士
- 01于丹老师说过:“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 人品好的人,即使负债累累的时候,也不会让人失望
- 作家三毛曾说过:“我在无事可做的时候避免过于温暖的友谊 余生,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简单
- 电影《教父》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没有边界的心软 人生在世,该争就争,该努力就全力以赴
- 这样回复信息的人,品行好,值得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