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心居》编剧:房子的故事,百姓的境遇

最近在爱奇艺热播的《心居》 ,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9年的现象级电视剧《蜗居》 。 《心居》由海清、童瑶主演 , 滕华涛执导 , 以房子为引子 , 讲述了上海市井生活的故事 。
曾凭借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滕肖澜 , 是《心居》的原著作者 , 也是该剧的编剧 。 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 , 她说 , 许多描写家庭的文艺作品往往会以房子为切入点 , 是因为中国人的理念中 , 不管怎样都要有一套房子:“无论你处于什么阶层和境遇 , 其实或多或少都是和房子有关系的 。 买房或者卖房 , 它其实是展开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 不单纯是上海 , 每个地方都一样 。 ”
小说《心居》以一场家宴带出上海一个大家庭内部成员的种种际遇 。 一顿饭的功夫 , 三个人接连宣布买房计划:为儿子结婚买房 , 为女儿出国置换房子 , 为了自己改善生活买房 。 房子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 在上海 , 也与市民生活关系最密切 。
心居|《心居》编剧:房子的故事,百姓的境遇
本文图片

从《蜗居》到《心居》 , 十多年的光景 , 房价几何量级增长 , 财富重新洗牌 , 有人实现阶层跃升 , 有人则跌落谷底 。 “在上海 , 通过房子成为富翁的概率 , 比其他地方是要高一些 。 反过来说 , 因为房子涨得比较快 , 如果错过一波 , 就真的完全不一样了 。 ”滕肖澜说 。
《心居》中描写了“暴发户”展翔 , 这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炒房生涯的人 , 精准踩中了房价飙涨的节奏 , 如今手握一堆房产证:“房子是真金白银 , 跟它相比 , 银行里那些存款就不值一提了 。 别人辛苦一世挣下的‘肉里分’ , 他买进卖出 , 一套的差价便抵得上十年工资 。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知青子女施源 , 在该买房的时候 , 把钱全部投入了股票 , 结果房子没有 , 股票还套牢了 。
这时候 , 房子已然超越物质概念 , 更像是命运之手 , 轻轻一挥 , 便逆转人的身份、阶层与境遇 。 滕肖澜借“房子”为引子 , 写这个时代中 , 人性与世情的变化 , 大环境对个人际遇的影响 , 区别于以往以上海为背景的故事 , 她希望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上海这座城市 , 以及城市里的人 , 各个阶层各种境遇的百姓生活 。
在作者自述中 , 滕肖澜写道:“我希望自己笔下的上海 , 是真实的 , 感性的 , 值得尊敬的……我希望我能写出这种感觉 , 为所有的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折腾半辈子好不容易才回来的老上海人;为了留在这片土地而不断努力播洒汗水的新上海人 。 ”
灰度与裂痕
小说《心居》里 , 如此描写那场以房子为主题的家宴氛围:“干燥的空气 , 还有话题本身 , 容易上火 , 情绪像千年老树的纹理那样 , 枝枝蔓蔓 , 由此及彼 。 ”戏里戏外 , 围绕房子展开的情节 , 总是让人心焦 。 《心居》热播的同时 , 也留下诸多引发争议的情节 。 社交网络上 , 观众为了各自心仪的角色 , 与对立方争论不休 。 网播平台索性在各个名场面发起观众投票 , 比如“施父算计钱 , 施母贬清俞 , 谁更让你上火?”
剧集一开始 , 最激烈的一场争吵发生在故事的两个女主人公 , 外地媳妇冯晓琴和大姑子顾清俞之间 。 冯晓琴最大的梦想 , 便是在上海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 为了孩子的前途 , 也为了小家庭不再过着“寄人篱下”的逼仄生活 。 她希望富有的大姑子能够接济他们一家 , 借钱买套不算太贵的房子 。
心居|《心居》编剧:房子的故事,百姓的境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