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 , 大多数时候 , 冯晓琴和顾清俞的关系并非剑拔弩张 , 只是个性、身份、价值观等大相径庭的陌生人 , 因缘际会成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人 , 难免发生龃龉 。 用滕肖澜的话说 , 顾清俞和冯晓琴是两个出身、境遇完全不同的女人 , 如平行线一般 , “完全不搭界” 。
《心居》前期 , 冯晓琴几乎是争议最大的人物 。 她甘愿做一个家庭主妇 , 承担了全部家务劳动 , 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丈夫步步紧逼 。 在顾清俞眼里 , 弟媳冯晓琴“太精明” 。 顾家奶奶对冯晓琴的评价是“心思活络” 。 不少观众觉得她贪心:明明没钱 , 还想着借钱买房 。
失去丈夫后 , 冯晓琴常常坐在小花园里 , 手里把玩一株狗尾巴草 , 一如她强韧的生命力 。 用展翔的话说 , 冯小琴是“神奇女侠” 。 在一度沉沦后 , 她从外卖员做起 , 又在送外卖的过程中发现了商机 , 也找到了家庭生活以外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 , 进而以她的智慧和头脑 , 与展翔合伙经营养老院“不晚” 。 在发生失火事件时 , 她毫不犹豫闯进去救出老太太 。 展翔也说 , 她是个好人 。 与妹妹冯茜茜同样在努力生活 , 冯晓琴的做法和选择 , 可以说是问心无愧 。
冯晓琴的饰演者海清说:“谁不为自己的生活算计呢 , 我觉得站在她的角度 , 我是能理解的 , 她还是希望能够在上海有个立足之地 。 ”在她看来 , 冯晓琴在很长一段时间丢掉了自我 , 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我凭本事吃饭 , 我不偷不抢 , 该我的就是我的 , 不该我的我也不要 。 有的人在事情中是可以成长的 , 有的人在事情中是堕落的——对于人生给的这个大考 , 冯晓琴给了很好的答案 。 ”
本文图片
姑嫂大战 , 一地鸡毛的背后 , 是两个女人的成长史 。 滕肖澜说 , 如果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两个人存在 , 都会是她很佩服的人物 。 在她看来 , 冯晓琴是特别不容易的人 , 她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妇女 , 跳出了自己的小圈子 , 毫无疑问成了一个独立女性 , 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 顾清俞则是在感情上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 物质上 , 她没有缺憾 , 情感上 , 听从内心指引 , 她有一点任性 , 但也有任性的资本 。 在经历了感情上的坎坷后 , 体会到人在低谷时的感受 , 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她没有和展翔或是施源在一起 , 因为完全没有必要通过爱情上的大团圆让这个人物变得圆满 , 她已经达成了内心的和解 。 她不再是以前理性过了头的顾清俞 , 而是变得通达了 。 ”
二人在找到自己人生理想状态的同时 , 也找到了彼此相处的舒适模式 , 最后的和解 , 不如说是设身处地理解了对方 。 顾清俞终于不再高高在上 , 而以平视的眼光对待冯晓琴:“她最后未必能完全原谅冯晓琴 。 我不能够原谅你 , 但好像慢慢能够懂你了 。 是这样一个过程 。 ”
这也是滕肖澜所认为的在大城市里生存的比较和谐的方式:“求同存异” 。 “两种人看似完全不搭界 , 好像都不能走到对方生活中 , 无论怎样 , 我们要允许这种不同的存在 , 而在不同之中也存在共性 。 ”
她以文学创作举例 , 每个人的家庭生活千差万别 , 但情感是共通的 , 比如金宇澄用上海话来写的《繁花》得到了南北方读者的喜爱 , 也是因为共性的存在:“可能性别、身份、阶层、学历和性格都是大相径庭的 , 但人与人之间还是存在某种共性 。 人与人的生活 , 到最后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 。 你的日子和我的完全不一样 , 到最后还是应该试着去理解对方 , 应该达成这样的状态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父母爱情》:江德福和安杰始于“一眼万年”?其实有一个关键原因
- 找厕所 小品《找厕所》
- 天性 真正厉害的女人,很静
- 朱元璋|《山河月明》开局:千秋帝王家务事,也似寻常百姓家
- |原著《心居》送给哥哥500万房子的顾士莲,老公为什么还对她那么好
- 白家 时隔21年,再读《大宅门》:才懂白大奶奶上吊自杀的真实隐情
- |人生一场聚散,看淡便是从容
- 爱在午夜降临前|《爱在午夜降临前》|浪漫终会被生活琐碎替代
- 吴雅婷|《春日》:荔枝、吴雅婷各有难处,3对CP虐恋,成年人恋爱不简单
- |《人世间》看懂了周秉义和郝冬梅的感情,就明白冬梅为什么改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