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心居》编剧:房子的故事,百姓的境遇( 二 )


本文图片

从冯晓琴的角度而言 , 嫁入顾家赡养老人 , 承担大部分家庭劳动 , 尽心尽责 , 大姑子于情于理借钱也是应该的 。 未曾想 , 却被顾清俞以各种理由搪塞了 。 最后矛盾愈演愈烈 , 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家庭悲剧 , 丈夫顾磊在劝阻她回娘家时失足跌落而死 。 一个没了丈夫 , 一个失去了弟弟 , 冯晓琴与顾清俞之间 , 过去的表面客气荡然无存 , 一度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
顾清俞讲过这样一段话:“天底下的道理分两种 , 有一种呢 , 可以摆到台面上来讲 。 照顾老人大家都有责任 , 谁要是说不 , 肯定要被骂的 。 可还有一种呢 , 就未必能摆到台面上来讲了 , 大家也都认可 , 说出来就难听了 。 ”从她的立场来看 , 冯晓琴无非是看中弟弟顾磊上海本地人的出身 , 得以有了落脚之处 , 照顾老人多出力也是应该的 。 剧中诸多争执场面 , 源自双方把这些上不得台面的话摊开明说了 , 场面自然是有些难堪 。 这也让不少观众觉得 , 里面的人好像一直在闹矛盾 。
【心居|《心居》编剧:房子的故事,百姓的境遇】滕肖澜也留意到了这些评论 。 她觉得 , 写小说或是剧本 , 势必会写到矛盾:“写到矛盾就会写到吵架 。 这就会让人觉得 , 为什么老是吵架 。 ”有时候 , 她觉得这个局挺难破的 。 “文艺创作 , 既要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生活 , 也要考虑到文艺作品里需要冲突 , 因此需要在故事的真实性和戏剧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 ”
在她看来 , 文艺作品如果要真实反映当下人的生活 , 往往要追寻和探讨的是不能摆在台面上的、那些私底下的道理:“它恰恰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能够认可 , 至少是能够理解的道理 。 ”那些灰色地带 , 才是人生:“人生不是非黑即白 , 生活中哪有那么简单 。 好人还是坏人 , 怎么可能一两句话说得清楚 。 我觉得 , 大部分人其实是矛盾的综合体 , 处于灰色地带 。 作为作者 , 应该是要把灰色地带尽可能写出来 , 才比较真实明白 。 ”
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 , 冯晓琴或者是顾清俞 , 展翔或是施源 , 很难简单评价谁是坏人 , 谁是好人 。 他们有各自的优点 , 站在各自立场上 , 也有每个人的小心思 , 孰是孰非很难评判 。 滕肖澜提到 , 即便个性偏执、古怪的施源母亲 , 她在书写这个角色时也抱有几分同情和怜惜 。 施母年轻时支援边疆 , 离开上海许多年 , 儿子因她的失误用药而高考落榜 , 处境一落千丈:“她并不是无缘无故这样的 , 她太内疚了 , 儿子的高考失利是她一生中没法弥补的痛 。 ”
从滕肖澜的角度而言 , 顾磊去世之后 , 《心居》故事才真正展开:“它写的是一个有了裂缝的家庭 , 而且这个裂缝还不是一般性的小裂缝 , 一个儿子死掉了 。 他的父亲和姐姐如何面对外来的人口 , 他们又该如何继续生活 。 ”滕肖澜告诉第一财经 , 直到故事的最后 , 这条裂缝也一直存在 , 即便大家达成了某种和解 , 它也并未消失:“我想说的是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 往往就是在彼此不一定非常认同 , 甚至彼此不能够完全原谅的情况下 , 还能够换位思考 , 将心比心 。 ”
女性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较长一段时间 , 家庭伦理剧中惯常的戏剧冲突往往来自婆媳 , 到了《心居》这里 , 则是姑嫂间的微妙关系 。 书里如此描写冯晓琴的心理:“都说婆婆难对付 , 她本来还庆幸自己没这烦恼 , 谁晓得摊上个大姑子 , 更是难搞 。 婆婆再麻烦 , 年纪摆在那里 , 总有出头的一天 , 大姑子就不同了 , 年纪相仿 , 更别提还是个双胞胎 。 真正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