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为着死的修行人生的境界不同 生是为着死的修行,人生不为荣辱所动

生是为着死的修行人生的境界不同 生是为着死的修行,人生不为荣辱所动
文章图片
生是为着死的修行
人生的境界不同 , 逍遥的人也许逍遥 , 不逍遥的人各有各的不逍遥 。
老百姓的逍遥太简单了 , 追求一生平安、平淡与平静 。 到了不同的年龄 , 想法也会不同 。
我老爸过了八十岁时 , 就开始追求如何平静地死去 。 他说:人老了 , 也就没有什么追求了 , 就怕的是受罪 , 久病床前无孝子 , 只要身体健康 , 就是对儿女莫大的恩情 。 老爸是这样想 , 也是这样去实践的 。 他老人家每天忙个不停 , 把家里花盆搬来搬去 , 说是赏花 , 还不如说是健身 , 用他的话来说 , 生是死的修行 , 是为了不遭罪、平静地死去 。
老爸一直活到九十二岁 , 那天 , 他起夜后回到床边 , 告诉我母亲说:我要走了 。 就这样 , 什么罪也没受 , 就离开了 。
我老爸的人生观 , 与庄子已经十分接近了 。
小与大、夭与寿、荣与辱、名与利 , 所有这些都不是人生的追求 , 都不是人生的逍遥游 。 我们短暂的生命 , 来到这个花花世界 , 到此一游 , 真的不需要刻下自己的名字 , 那也就是破坏自然风光;其实 , 也正如我的老爸所言:生是为着死的修行 , 只求一生平平安安 , 只求内心平平静静 。
庄子逍遥游的境界 , 我以前一直认为是在追求内心世界的绝对自由 , 现在经历得多了 , 突然有了一种觉悟 , 庄子的逍遥怎么可能达到绝对的境界呢?我们不能 , 庄子也不能 , 庄子的逍遥当然是精神上的 , 这没有问题 , 精神上的逍遥又是什么境界呢?
其实就是一种适然 , 不管你是做什么的 , 是帝王 , 还是耕者许由 , 只要做到内心中的无待 , 那就是逍遥了 。
所以 , 我们不用去水击三千里 , 也不用与彭祖比长寿 , 生活中的无待注定是做不到的 , 但是 , 内心中破尽对立面 , 做到无所牵累 , 还是可以努力的 , 比如 , 看破了生死 , 生是一自然 , 死亦一自然 , 那就不用惶恐不安 , 不用把生与死对立起来 。 生 , 不过是平静地离开人世的一种修行罢了 。
生是为着死的修行人生的境界不同 生是为着死的修行,人生不为荣辱所动
文章图片
至人无已 , 怎么才算是达到了无已的境界?
至人也是人 , 无已当然不是消灭肉体 , 也不是羽化飞升 , 凤凰涅槃 。
故夫知效一官 , 行比一乡 , 德合一君 , 而征一国者 , 其自视也 , 亦若此矣 。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
生活中的俗人:智能胜任一官之职的 , 行能庇护一乡百姓的 , 德能迎合一代君主的 , 信能够赢得举国上下的 , 在自己的位置上 , 都算功德圆满了 , 但是 , 也只不过是那只嘲笑鲲鹏的小斑鸠 , 比宋荣子差远了 。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定乎内外之分 , 辩乎荣辱之境 , 斯已矣 。
宋荣子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 , 全世界都夸他 , 他也不兴奋 , 全世界都骂他 , 他也不沮丧 , 但是 , 宋荣子也没有达到至人的境界;不过 , 宋荣子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 他已经很接近至人了 , 这至人原来并不神奇 , 就是要干掉自己的小宇宙 , 不为荣辱所动 。
最近 , 在看《人间世》的影片 , 丁勇岱所饰演的父亲 , 太出彩了 , 他并不在意儿子是不是省长女婿 , 但犹有未树 , 因为省长过年没来 , 他感受到了一种不平等 , 自尊受伤害了 , 还是没有达到无已的淡漠 。 如果是庄子 , 多半是什么省长不省长 , 你不来才正常 , 你来了 , 我是把你当省长还是不当省长 , 庄子的要求并不高 , 不用打扫卫生 , 就如同他去见梁惠王 , 一身褴褛 , 心中无待 , 又何困之有?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