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生为岭南人 生为岭南人

作者:黎荔
生为岭南人 , 骑楼 , 水塘 , 龟龄膏 , 龙母庙 , 茶船古道 , 龙舟竞渡 , 老火靓汤 , 粤语老歌 , 民居依水而建 , 或窄门高屋 , 或镬耳高墙 , 传统街巷、特色商铺、古迹宗祠遍布 。 这些都是我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印记 。
作者:黎荔生为岭南人 生为岭南人
文章图片
中国历史悠久 , 跌宕起伏 , 文化包罗万象 , 很难说哪一种文化是正统 。 好比目前全国官方语言都说普通话 , 但其实普通话和北京话都是胡音 , 乃是满人的遗产 。 真正的汉语应该是客家话 。 在秦朝战乱之际 , 客家人南移 , 有的甚至远走海外 , 但却至今保持了上古华人的习惯 , 是真正的中国人 。 之后中国不断扩张并受到胡人的侵犯(如五胡乱华)和联姻(从古至今一直有之) , 因此现在北方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胡人的血统 。 每次中国动荡 , 都会有华人南移 。 中国历史至少曾有过三次大规模南渡 , 即晋之南渡、宋之南渡、明之南渡 。 所以 , 闽南两广其实对中国传统的保护比北方要好 ,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语言 。 闽南话其实是河洛话 , 也就是唐朝时中国的官方语言;而广东话其实是唐音 , 也就是宋朝的官方语言 。 读古籍及诗歌时 , 用这两种语言比普通话要押韵得多的原因也就在此 。
作者:黎荔生为岭南人 生为岭南人
文章图片
从小在广东话的语言环境中长大 , 连学校的教育也基本使用的是粤语 , 主要收看的都是粤语电台或电视台 , 基本不太看普通话的节目包括属于全国人民的春晚 。 在粤语这种生活方式中浸润的成长之路 , 注定与中原文化是完全不同另一面貌 。 粤语不仅是岭南文化的载体 , 而且是维系华人华侨的纽带 , 是连接两广与港澳以及东南亚华侨的重要桥梁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在全国范围内 , 几乎已没有什么方言的影响力可以和粤语媲美 。 在全国千城一面、地方语言被普通话格式化的今天 , 在城市景观日新月异、文化旧貌急剧变为商业新颜的今天 , 粤语几乎成为了岭南文化的最后立身之处 。 随着岭南地区如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加速 , 新移民、“新客家”大量涌入 , 北方文化迅速渗透和浸染 , 使得岭南文化的发展空间萎缩 , 无形中加剧了粤语圈的文化焦虑 , 以及像我这样的南人北迁的粤语圈离散现象 。
作者:黎荔生为岭南人 生为岭南人
文章图片
在我的家乡 , 作为二三线城市 , 外来人口流动相对较少 , 地方文化根基深厚 , 传统力量极为强大 , 当地人把煲汤视为生活最高享受 , 把凉茶视为包治百病的良药 , 在一盅两件的茶楼文化中浸泡 。 居于西江流域中心地带的梧州 , 从当初秦始皇设郡县开始 , 到汉代成为岭南最初的广府 , 潜藏积淀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 郁郁苍梧山 , 从当初秦始皇设郡县开始 , 到汉代成为岭南最初的广府 , 潜藏积淀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 盈盈浔江水 , 广府文化越千年 , 从当初秦始皇设郡县开始 , 到汉代成为岭南最初的广府 , 潜藏积淀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 从秦汉起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 是海路登陆的驿站、门户和中转枢纽 , 作为岭南古郡 , 更是海外佛教传承东渐的重要城市 。 当地人有重商的传统 , 讲求实用、实干、实效 。
作者:黎荔生为岭南人 生为岭南人
文章图片
从语言就可以略知一二 , 粤语惜言如金 , 不尚空谈 。 许多词语在普通话中是双音节的 , 在广东话中则缩为单音节 , 如“我明”就是“我明白” , “尘”是“灰尘” , “眼”是“眼睛” , “吓”是“吓唬” , “相”是“相片” , “睬”是“理睬” , “蚁”是“蚂蚁” , “蟹”是“螃蟹” , 而在一些虚词上省得就更狠了 , 只要不影响理解 , 能省则省 , 如“百二”是一百二十 , “万七”是一万七千 , “这辆车很漂亮”说成是“架车好靓” , “那场火扑灭了没有?”则成了“场火熄未?”当地人不喜欢虚文假饰 , 但求经济 , 连口水都不愿意浪费 , 对于讲话滔滔不绝却不着边际的人 , 称之为“口水多过茶” , 这种经世致用的岭南文化对我影响终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