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我与西安吟诵界结缘于2013年底 为吟诵而写

作者:黎荔
我与西安吟诵界结缘于2013年底 , 经陕西吟诵推广人、汉吟堂魏俊梅老师引荐 , 我邀请到著名吟诵专家、中国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教授莅临“学而讲坛”第252讲 , 向交大学子展示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读书法“吟诵”的魅力 。
作者:黎荔我与西安吟诵界结缘于2013年底 为吟诵而写
文章图片
当时 , 我第一次听徐建顺教授讲解了什么是吟诵 。 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汉语古典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 , 既遵循语言的特点 , 又根据个人的理解 , 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 , 把诗文中的喜怒哀乐 , 感情的起伏变化 , 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 , 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 , 比普通朗诵要深入、充分得多 , 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 , 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 , 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吟诵区别于朗诵与诵读 , 不是一字一拍的阅读 , 也不是如今读诗文时的那种节奏 , 而是边读边唱 。 古人读书时的摇头晃脑便是在吟诵 。 作为中国雅乐之根 , 吟诵不仅是传统的诵读方式 , 也是创作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修身方法、文化传承的载体 , 是中国思维和精神的重要承载方式 。 在古代 , 所有的诗文都是唱的 , 代代相传 , 人人皆能 。 一首诗 , 一篇文章 ,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唱法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韵味 。 而且吟诵是有规则 , 有内涵的 , 只有吟诵才能体会汉诗文原有的韵味 。
这些年来 , 虽然与西安吟诵学会会长魏俊梅老师同在一座大城 , 但我们在彼此的生活中各自忙碌 , 相聚时间不多 , 却是同道中人 , 见面无需客套 , 性命直见 。 我看到魏俊梅老师为留住中华雅乐 , 留住古人读书的声音 , 历访了很多上过私塾的老先生 , 抢救性的采录老人们的“诵读声” , 希望尽可能地还原古代真正的吟诵﹔组织吟诵进校园活动 , 在不同幼儿园、小学及国学私塾进行吟诵教学和推广 , 还协助我在西安交大组织过两期大学生国学吟诵夏令营活动﹔组织社区吟诵 , 为吟诵传承进行骨干师资培训 , 组织老年诗词吟唱社 , 指导陕西老年诗词学会的吟诵排练﹔组织了许多诗词曲赋书画融为一体的吟诵雅集 , 拍摄汉服情景吟诵微电影 , 举办公益亲子吟诵活动……如今 , 汉吟堂的中华吟诵展演 , 常常活跃在西安的唐诗节、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端午经典诵读、灞柳节吟诗会、城墙吟诵、曲水宴集等各类舞台上 。 岁月如流 , 从阳春三月的春衣薄 , 盛夏的炎炎烈日 , 到萧萧落木的秋风起 , 再到天寒地冻的三九天;从诗经 , 到唐诗宋词 , 再到蒙学四书……一诗一词 , 一文一赋 , 那些畅吟、感受、品评、分享 , 那些欢乐与开心 , 历历在目 , 我们在这座大城南北相望 , 聚也匆匆 , 但是心意遥通 。 我知道魏老师在推广吟诵时 , 一路前行的艰辛不易 , 她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 。 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过吟诵这回事 , 他们根本不知道在日本 , 吟诗馆像拉面馆一样多 , 甚至每一个卡拉Ok厅的“点播器”上都有吟诵的目录 。 吟诵在日本还是一种传统的健身的方式 , 不少日本人早晨起来到小树林去吟诵 , 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健身养气的目的 。
作者:黎荔我与西安吟诵界结缘于2013年底 为吟诵而写
文章图片
“自古读书皆吟诵” , 吟诵从先秦开始 , 在私塾、书院、官学等教育体系中口传心授 , 代代相传 , 是中华经典诗文的原生活态 。 最早进行吟诵教育的是周代 。 在周代 , 诗歌吟诵是小学和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里的一门必修课 。 《礼记?内则》记载 , 十三岁小孩读小学时候就开始学音乐、诵诗、舞蹈 。 进入太学以后 , 继续学习音乐、诵诗、舞蹈 。 到春秋时代 , 孔子第一个起来私人办学 , 有所谓“弟子三千 , 贤人七十” 。 稍后墨子创建了墨家学派 。 儒家和墨家在对待音乐的态度上有所不同 。 儒家非常重视音乐 , 孔夫子本人精通音乐和文学 , 所以很能教授学生学好音乐 , 并且把音乐同朗诵、演奏、歌唱和舞蹈诗歌结合起来 。 墨家讲究实际 , 认为音乐无用 , 墨子批评儒家:你们一天到晚教弟子“诵诗三百 , 弦诗三百 , 歌诗三百 , 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 , 如果都这样的话 , 大家不是要喝西北风吗?但是儒家学派坚持让学生这么做 。 据文献资料记载 , 不仅孔夫子本人非常擅长朗诵和弦歌《诗三百》 , 诵读《春秋》非常出色 , 而且他培养的一大批弟子能吟擅歌《诗三百》 , 如子路、子游、曾子、原宪等等 。 所以 , 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色的吟诵专家和吟诵教育家 。 孔子以后 , 历代国人都把吟诵作为欣赏和教学古诗文的重要手段 。 特别是唐代 , 这个诗歌创作的繁荣时代 , 吟诗也成了唐代的一种风尚 。 从皇帝到大臣 , 从宫女到歌妓 , 从达官到平民 , 从文人雅士到村夫牧童 , 从学校师生到和尚道士 , 人们普遍喜爱吟赏优秀诗篇 。 说“李杜诗篇万口传” , 说“童子解吟《长恨曲》 , 胡儿能唱《琵琶篇》” , 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 到了宋元明清时代 , 吟诵之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启蒙读物 , 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弟子规》等等 , 以及此前已流传的《千字文》 , 由于这些启蒙读物大多用韵语写成 , 读起来朗朗上口 , 易诵易记 , 内容又切合普及文化知识的需要 , 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 这种方法一直流传下来 , 甚至影响一直到解放之前 。 古时人人会吟诵 , 但自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 , 私塾面临困境 , 吟诵受到打压 。 晚清之后 , 新学堂勃兴 , 旧有的传统私塾逐渐消亡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 , 在私塾学堂里传承了几千年的诗歌吟诵彻底离开了课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