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这两个例子说明 , 症状是我们深层问题的外在表达 , A的症状是压抑了太多的愤怒 , 担心一旦表达会招致严重后果 。 B是努力维持漂亮的外在人设 , 担心自尊的崩塌 。
所以 , A的问题是如何合理表达自己 , 维护自身的权益和边界 , 以免积累太多愤怒 。 B的问题是如何接纳自己 , 让自尊变得更加结实坚韧 , 可以和别人更真实地相处 。
02
症状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方式
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这个说法 , 因为症状给他带来了太多的痛苦 。
可事实是 , 我们的精神会产生症状 , 往往是为了避免更可怕的事情发生 。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瀑布》
我猜大部分人都听说过恐惧某种东西的症状:害怕挂在厨房架子上的刀、害怕小动物 , 害怕周围人害自己 。 这些外在没有直接危险的事物 , 其实象征着我们内心的某个东西:我们害怕的东西在自己内心之中 。
如果害怕的东西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 比如迫害自己的人就在自己身体里面 , 那样我们是毫无安全感的 , 于是自动开启了防御:将我们害怕的那部分 , 「扔」/投射到外界的某个事物上:害怕尖锐物品、害怕小动物 , 觉得周围人要害自己 。
尽管 , 这样也会让人经常陷入不安 , 但比起时时刻刻无法摆脱的惊惶 , 外在的事物或场所起码是能够躲开、回避的 , 起码可以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
就像一个人主动抛弃每一任对象 , 可能是害怕关系深入后被对方抛弃的痛苦;一个人筋疲力竭的双倍完成每项工作 , 可能是防御自己无能无价值的羞耻感;一位母亲看到孩子回家的幻觉 , 可能是否认孩子车祸死去的巨大丧失 。 当精神失去了症状的保护 , 暴露在巨大的恐惧与决堤的情感中 , 我们是否真能存活下来?
在这里想提一下青少年 , 因为我作为心理咨询师 , 很多时候很难帮助到他们 , 我也经常从同行那里听到同样的表述:父母迫切地想消除孩子的症状 , 回去上学 , 戒掉网瘾 , 这是父母给孩子咨询的最大目标 , 一旦咨询师表示无法立刻让孩子回去上学 , 父母的期待落空 , 他们可能会去寻求更加极端的方式 。 这让青少年成了心理咨询最困难的群体之一 。
其实青少年的症状 , 同样是他们的精神避难所 , 如果不解决深层的甚至是父母与家庭的问题 , 强行撕开避难的壳 , 脆弱的精神很可能在难以承受的刺激中被摧毁 , 于是电疗戒网瘾与书院戒不去上学摧毁了一批批的孩子 。
那些提前结束的青少年咨询 , 可能是父母觉得咨询没用 , 离门而去 , 如果是因为我做的不足够好 , 我多少还安心一些 , 因为症状还在保护着这些青少年 。 只是青少年往往身不由己 , 当父母把孩子带离咨询 , 寻求更快速地解决症状时 , 我很难真正的放心 。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瀑布》
我想 , 咨询的核心是养育来访者 , 我们每个人都有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 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 更自由去生活的愿望 。
如果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呼吸 , 没有人会愿意困锁在避难所里 。 当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坚韧、强大 , 不再有那么多的恐惧害怕 , 我们自然会从症状的外壳里出来 。
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 , 请允许自己在避难所里多待一会儿 。 如果你想要和另一个人帮助你探索你自己 , 欢迎你来到咨询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征集:长大后,你做过哪些“童年报复性补偿”的事?
- |对老婆不好的男人,一生难逃3个“报应”
- |“他想当我的修杰楷”:Selina告诉你,姐弟恋可以有多甜
- 缘分|男女之间,出现几种“情况”,都说明缘分到头了
- |2016年,男孩喊二哥16年“爸爸”,最后发现“爷爷”才是自己亲爹
- |“你们当初为什么要抛弃我?不过我现在已不在乎了,我只认养我长大的父母”
- |在“合适”跟“喜欢”两者之间,你最终会选择向谁妥协呢?
- |一个女人越是喜欢“作”,证明她越爱你
- |“最长情”的美国总统夫妻:老布什和妻子相守73年,同年相继离世
- |“追求一个人该不该要脸面”:戚薇的回答,提醒很多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