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寻找生命意义:活着,且活好

- - 第 12 篇 - -
【活着|寻找生命意义:活着,且活好】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提出 ,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目的和价值的感知 , 人最基本的原始动机就是追求生命的意义 。 但不是所有人都会问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如何去?我们无法确定何时死和怎么死 , 但能决定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如何存在 。 生命意义随思考而生 , 人生结果随决定而来 。 在很多人看来 , 这种意识并不强烈也不重要 , 因此过得迷茫、压抑和功利 , 逻辑不自恰 。
关于生命意义感的缺失 , 究其原因 , 可能是因科学技术、形式逻辑等快速发展带来人的物化担忧和苦恼 , 可能是因高度聚焦自我而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参与认同 , 可能是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缺少有关生命意义的教育等 。 人就容易被消极的自我认知所迷惑 , 开始空虚、无聊和厌烦 , 产生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 。 《半月谈》推文 , 人一辈子匆匆忙忙 , 白苦一场 , 是最可惜也最可怕的活法 。
有人说 , 平庸的人拥有性命 , 优秀的人拥有性命和生命 , 卓越的人则拥有性命、生命和使命 。 有生命意识的人不能忍受没有意义的生活 , 寻求生命意义感 , 始终贯穿从性命到生命再到使命的阶段过程 。 法国作家波伏瓦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描述了雷吉娜逃避一切、无所适从的消极人生 , 故事启示我们要勇敢追求生命意义 , 以缓冲负性事件对人的心理影响 。 最重要是增强积极的生活体验 , 比如用工作和阅读来填补空虚 , 用交流和关爱来打发无聊 , 用审美和爱好来转化厌烦 , 还要多接触具有正能量的人 。 同时 , 也要远离社会恶源、远离垃圾人 , 有意识地降低可能接触负性事件的概率 。
俞敏洪说 , “我们自以为某个理想实现了或者某件事情完成了 , 生命就充实了 。 但任何充实都不能填补一辈子的生命 , 充实过后会有新的空虚 , 需要继续填补” 。 人生就是不断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 , 生命过程就是这样为自己不断获取生命意义的过程 。 如果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 这不就给了你创造意义的恰当理由么?正如庄子所言 , 人的一生就是要不可限地去追求知识 , 让生命薪火相传 。 人生在世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 , 任重而道远 。
墓地代表死亡 , 但目的不是死亡 。 认识死亡的面目 , 就不会惧怕死亡;追求生命的意义 , 才更能敬畏生命 。 既然无法选择出生 , 也不能避免死亡 , 那就应该有所思考:为什么而活?如何能活好?古人有古人的时代 , 我们有我们的现代 。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活着”的话题得放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里去探讨才合理 。 眼光拉长些 , 格局打开些 , 把自己放到更宏广的历史画卷中 , 以史为师 , 因势利导 , 也许就能看清楚最真实的状态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 。
活着是生命存在的一般状态 , 更是最基本和最朴素的生存诉求 。 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下 , 活着代表了对命运无常的承受能力 。 余华在《活着》里就描写了这样一部人物血泪史 , 以他人的死亡来凸显主人公福贵的活着 。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 , 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 延续生命需要活着 , 正因为艰难 , 活着才拥有了深刻涵义 。 一面是渺小而软弱的草根人物福贵 , 一面是巨大而无奈的苦难现实 , 力量悬殊间透露着强烈的命运感 。 但福贵并不是一个人 , 而是代表了很多人:旦夕祸福后依旧友好地对待世界 , 仍存追求生命意义的那份坚韧和乐观 。 在死亡和绝望的伴随下 , 他总能不断寻找点亮生活的希望 。 《史记》说“虽不能至 , 然心向往之” , 也表现了这种坚韧和乐观 , 也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不断历经战乱之后顽强活着的样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