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在我的世界里 很自由地写写地狱

作者:黎荔
作者:黎荔在我的世界里 很自由地写写地狱
文章图片
在我的世界里 , 一切都有名字 , 一切都活着 , 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 甚至包括地狱 。
你会说地狱有什么意义呢?有的话也只是负面意义 。 可是 , 如果推开这个世界一重重虚掩的门 , 揭开这个世界一重重遮饰的面纱 , 你会发现地狱也有很有意思的 。
古代日本人把温泉叫做地狱 。 地狱本是佛教中的用语 , 象征着苦难的世界 , 经过火山喷发后的地带 , 硫磺漫山 , 烟雾腾腾 , 高温气体把岩石都化成了粘土 , 方圆数公里都寸草不生 , 成为不毛之地 。 日本人看到这种荒凉的景色 , 不由产生恐惧之心 , 不敢轻易靠近 , 联想起佛教中描绘的地狱场景 , 就把这些地方叫做“地狱地带” , 而形成的一个个“热水池子” , 便叫做“地狱”了 。 像日本箱根地区的大涌谷 , 小涌谷 , 古代就叫做大地狱和小地狱 , 连其周边的地名也相配叫做阎魔台 , 地狱泽 。 一直到1873年明治天皇外出巡游时 , 当地人觉得让天皇“下地狱”有点不吉利 , 才改了名 。 最可怕的“血地狱” , 位于日本九州的别府 , 被认为是来自幽冥地狱的激流 。 血地狱是一种翻腾着的泥浆温泉 。 水如其名 , 鲜红触目 , 热气袅袅 , 血色涌动 , 让人不寒而栗 。 不但沸腾的黏土是血红色的 , 就连氤氲而出的喷气也是血红色的 。 别府是日本著名的温泉之乡 , 通常称呼的温泉游 , 到了别府统统得入乡随俗 , 改称逛地狱 。 我想 , 最初去逛地狱的人 , 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样 , 真是很有勇气 , 当他走向翻腾着的温泉的时候 , 有想过他可能回不来吗?
作者:黎荔在我的世界里 很自由地写写地狱
文章图片
我还想起了一个“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 30年代的上海呈现出一种畸形繁荣的景象:一方面是以英美租界、法租界为代表的租界上海 , 高楼耸立 , 商场、电影院、咖啡馆等消费娱乐场所一应俱全 。 殖民者汇聚在这里 , 享受着治外法权的庇护 , 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另一方面 , 是以弄堂、贫民窟为代表的非租界上海 , 一切都维持着老旧中国的模样 , 底层社会 , 民不聊生 , 卖儿鬻女 , 道德沦丧 。 “造在地狱上的天堂”是30年代都市文学与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 展现的正是都市上海的矛盾性 。 小时候看《北京人在纽约》 , 开头一段话至今还记得:如果你爱她 , 就带她去纽约 , 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 , 就带她去纽约 , 因为那里是地狱 。 无论从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来看 , 上海就像是中国的纽约 。 前年上映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双面上海 , 彤光满路华灯初上 , 夜空有钻石闪耀 , 斑驳街道 , 鲜血淋漓 , 死亡也无法将狂热平息 。 对峙与搏杀、暴力与情欲、忠诚与背叛、信仰与宿命 , 欲火与枪火交织绽放 , 荷尔蒙与子弹齐飞 , 大上海的夜就这样被点燃 。 一曲终了的声色犬马 , 繁花零落的命运无常 , 上海曾经有过天堂 , 也曾经徘徊在地狱 , 甚至因为在中国城市中独立鸡群的气质 , 这地狱更像地狱 , 也因为这一点 , 这天堂更像天堂 。 当代的上海还是这种双面气质吧!所以被称之为魔都 。
作者:黎荔在我的世界里 很自由地写写地狱
文章图片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 , 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 , 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 , 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 , 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 , 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 , 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 ”其实 , 我发现对于这个泥沙俱下、复杂无比的世界——用天堂或地狱 , 甚至用好地狱或坏天堂之类二必选一的判断来规矩、来诊疗 , 都太简单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