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娶了心口朱砂痣的男人,如何忘了心中那道白月光( 二 )


“你老公什么态度?”
“他大吃了一惊 , 还有点生气 , 不过也没有说太多 。 倒是从那以后 , 慢慢地对我热情多了 , 想来应该放下了吧 。 ”
“也许 , 他也没有想怎么样 , 但是曾经许下的诺言确实改变了他对待感情的态度 , 只是他也没有意识到 。 ”
02
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 , 为什么男人总是忘不了初恋或是曾经暗恋过的人 , 其实女人也是如此 。
也有人主动来咨询怎么忘记前任或心中的女神?也有人明明很爱自己现在的老婆 , 很想对她一心一意 , 脑海中却还是会不时浮现另一个女人的身影 。 也有人茶余饭后和哥们聊天的时候还是会兴致勃勃地谈起曾经爱过的姑娘 。
当然 , 也有人像这个姑娘一样想要弄明白身边人为何总是忘不了别人?也会很苦恼该不该计较?
角色互换一下 , 也是一样 , 很多女人心中也有放不下的一段情 。
这样的桥段在电影中、电视剧中更是比比皆是 。
刘若英拍了《后来的我们》 ,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她是为陈升拍的 。
当初 , 他全心全意助她出道 , 对她有知遇之恩 , 而她也不顾他已经结婚在很多公开场合向他表达过爱慕之情 。 开演唱会的时候 , 看到他突然上台来 , 本来气场全开的她会一秒变成害羞的小姑娘 。
可谁又能说 , 陈升心中已经放下了刘若英?
电影中的见清和小晓偶然相识于归乡过年的火车上 。 两人怀揣着共同的梦想 , 一起在北京打拼 , 相濡以沫 , 相知相守 , 同住一个屋檐下 , 可最终还是错过了 。 兜兜转转间 , 见清已经结婚 , 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
如果不是再次相遇 , 他自己也不会意识到他的内心一直都给小晓留着一个位置 。 当然 , 最终他们还是错过了 。 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又有多少呢?
也许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 只是很少有人能有机会像电影中的人一样再次相逢 , 所以刘若英在电影中特意安排了这样一次重逢 , 但是终究是要错过的 。
就像现实中 , 她和陈升终究是错过了 。
03
有人说她是想给自己一个答案 , 也给与电影中人有着类似经历的我们一个答案 。
不知如果奇葩说来辩“娶了心口朱砂痣 , 是不是一定要忘记那道白月光” , 各位巧舌如簧的辩手们该说出怎样的道理来 。
不过 , 你若是认真看过辩论就会明白 , 每一个道理都不是无懈可击的 , 每一种答案都是有特定的适应范围的 , 所以要不要忘记也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我所知道的是 , 我们会一直有欲望终结曾经开启过的愿望、疑问、甚至人生命题 , 这是一种本能 。
心理学家认为 , 人具有一种认知闭合需求(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 。 简单来说 , 它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景时 , 有一种求知动机——“人总时希望能给问题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 不论是什么样的答案 。
因为与混乱与不确定相比 , 任何明确的答案都会让人们感受到认知上的舒适” 。
简单来说就是 , 得不到的永远都是好的 , 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得到 , 而是想要知道如果得到了会是怎么样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完成事件 , 它不一定是宿命般宏大的事 。 看了一半被迫中止的电影或小说 , 特意去吃却刚好关门了的餐厅 , 在我们去找机会完成它们之前 , 这些也都是未竟的愿望 。 我们也一样会牵挂要去实现这些愿望 。
终结这种欲望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给它画一个句号 。
就像那个姑娘 , 像刘若英 , 像见清一样 。
然而经历多了后 , 我们就会明白并不是每件事都需要一个答案 。 正如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里写过的一句话:“我们心中某些隐蔽的愿望 , 一经实现 , 往往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