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蛤蟆|快乐加倍:我又看见了故乡的癞蛤蟆

打开电脑 , 一封来自故乡宁晋的电子邮件便弹了出来 , 连忙点击 , 才发现是遥远的故乡那一份遥远的《癞蛤蟆》 。
癞蛤蟆|快乐加倍:我又看见了故乡的癞蛤蟆
本文图片

记得那是上个世纪的1985年 ,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刘振民找到我说:我们要创办一个癞蛤蟆农民文学社 , 还要定期出版《癞蛤蟆》杂志 。
虽然自己在小学的时候 , 就爱上了写作 , 但是当时还分不清文学和新闻的范畴 , 也就是在这一年夏天 , 刘振民老师拿着一张《邢台日报》对我说:你看看 , 你写得新闻登上报纸了 。
我仔细一看 , 是关于大北苏村刘忠海组织村民搞柳编的新闻 , 其实这是刘老师写的 , 因为爱屋及乌 , 便在这篇新闻的后面署上了“张胜恺”的名字 。
癞蛤蟆|快乐加倍:我又看见了故乡的癞蛤蟆
本文图片

“知道为什么用这个恺字吗?因为这个恺字就是快乐的意思 , 胜恺 , 就是你写作胜过快乐!”刘老师给我解释道 。
或许 , 人世间的一切 , 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从此以后 , 我不但真真切切地爱上了写作 , 而且一朝立志 , 终生不改 。
尤其是我对这一份油印的《癞蛤蟆》 , 可谓是刻骨铭心 , 我不仅仅是在上面发表了几首诗歌 , 而且还自告奋勇地跑到县文联 , 找到当时的文联领导王娜老师 , 开具了介绍信后 , 又跑到县公安局的朋友哪里 , 出具证明 , 刻制了一枚庄重大气的“癞蛤蟆农民文学社”的公章 。
【癞蛤蟆|快乐加倍:我又看见了故乡的癞蛤蟆】癞蛤蟆|快乐加倍:我又看见了故乡的癞蛤蟆
本文图片

直到今天 , 我还能一字不差的背诵在《癞蛤蟆》上发表的那一首叫做《吸烟》的小诗:点燃成熟/点燃沉思/吸进悠悠的岁月/喷出圈圈的无知/我把年龄夹在手指/让烟熏黄幼稚……
因为有诗 , 所以注定我会走向远方;当我登上南下的列车 , 把家乡升华为故乡后 , 这一份《癞蛤蟆》 , 不知道有多少次走进自己的梦中……
刘振民老师希望我写作胜过快乐 , 那么 , 比快乐更快乐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快乐加倍的幸福 , 因为幸福 , 可不是只能用快乐来表达的 。
癞蛤蟆|快乐加倍:我又看见了故乡的癞蛤蟆
本文图片

永远不会忘记 , 十八年前的一天中午 , 美国的红颜知己宝贝猪 , 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我的甜心 , 我现在纽约市里逛街 , 刚刚买了一份《纽约时报》 , 竟然看见你的文章和你的名字 , 我太激动了、太幸福了……”
是啊!时间太伟大了 , 就这么一晃 , 家乡的《癞蛤蟆》 , 便成为昨天 , 成为历史 , 升华成走不出的故乡和梦想……
想当年 , 在这一本油印的《癞蛤蟆》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诗歌 , 至今都可以倒背如流;而现在 , 无论在哪个国家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所谓的作品 , 也是一脸懵懂:这真的是我写的吗?
癞蛤蟆|快乐加倍:我又看见了故乡的癞蛤蟆
本文图片

或许 , 真的就像古人讲的那样:金窝银窝 , 比不上家里的狗窝 。 就像大北苏十字街口 , 也就是我老屋前那一棵康熙年间的大槐树一样 , 天南海北所有的树 , 都比不上这一棵大槐树在我心里的地位和壮丽 。
怪不得《癞蛤蟆》在“古槐树下”栏目的征文要求这样写道:(大北苏)村里十字路口有一棵连老爷爷都不曾记得何时栽下的老槐树 , 在它的浓荫下演过戏 , 说过小鼓书 , 放过电影 , 是村人闲居的场所 , 这是个热闹的地方 , 自然也是故事的出生地了;在这个栏目 , 每期要求发一篇故事 , 或笑话、或相声、或顺口溜之玩意儿……但要使人喜闻乐见……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