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 三 )


但也只有在偶然、不公和悖谬的世界里 , 才谈得上品性 。 如果一份品性定可换来这个世界的一份福报 , 那拥有品性就太合算了——你既得了品性又得了世俗好处 , 得了个双份 。
?3、良好生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耶稣宣扬一套新教义 , 法利赛人借彼拉特之手把他钉上十字架 , 文天祥正气凛然 , 慷慨赴死 , 遇罗克只是对红色对联提出异议 , 即遭残暴荼毒 。 耶稣、文天祥、遇罗克 , 他们过的是不是良好生活?
良好生活的提法 , 着眼于不那么极端的人物 , 不那么极端的处境 。 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 , 人的品性仍分成三六九等 , 但那里丧失了良好生活的任何可能 。
文天祥杀身成仁 , 特蕾莎修女慈爱无边 , 曼德拉功彪史册 , 梵高完全自任于艺术冲动 , 这些大德大勇大才 , 我们界外钝根可望而不可即 。 但我们仍努力要过上良好生活 。
我们不是颜回 , 他不改其乐 , 我们可能觉得苦不堪言 。 我们更不是耶稣 , 以一身尽赎人类的罪恶 。 我们有一点儿品格 , 有一点灵性 , 但远没有强大到单靠品格和灵性获得幸福 , 我们还想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过上好日子 。
若以年龄论 , 年轻人要更多培养品格、修炼灵性 , 老年人过得安逸一点儿 , 似乎顺理成章 , 所谓少有所学 , 壮有所为 , 老有所安 。
孔子关于君子的刻画 , 可引来做良好生活的图画 , 那生活的确令人向往 。 后来 , 孔孟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对两千多年的中国士人产生了悠久而深刻的影响 , 不过 , 它不是惟一的图景 , 关于何为良好生活 , 墨子另有想法 , 庄子另有想法 。
西方传统中 , 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良好生活更是未尽相同于孔子所设想的良好生活 , 伊壁鸠鲁的图景又不同于亚里士多德 , 更不说后来基督徒所欲求的 。
那么 , 我们该选何种标准来确定良好生活?也许都不够好 , 惟清静解脱心如止水才是最高境界?如果“心如止水”是个好词儿 , 心如止水就好 。
但浮士德、梵高 , 不肯一日安生 , 却也没什么不好 。 生机勃勃不是良好生活的要素吗?最高境界这话 , 说说也罢 , 九九归一还要依人依事依境而定 。
古人关于良好生活的想法已经多种多样 , 更何况 , 斗转星移 , 今天的社会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今人的良好生活不可能尽同于古人 。
只说一点吧 , 古人讲良好生活 , 讲君子 , 讲品性识见 , 讲的都是男人 。 女人可以快乐 , 可以幸福 , 但跟良好生活没什么关系 。 这显然不再是今天的现实 , 也不该是今人的观念 。
依我个人的观感 , 今人的良好生活跟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男女情爱有更多的联系 , 与此相应 , 何为良好生活这个问题 , 不只与男人相干;谁知道呢 , 论品格畅达、生活充实 , 女人说不定还超过男人呢 。
?4、良好生活要自己追寻
哲学思考就事论事按理论理 , 在这个意义上 , 力求客观 。 但哲学道理 , 归根到底是跟我们自己相连的道理 。 我们可以根据某些标准确定什么是良好的导体什么是良好的绝缘体 , 这些标准跟我自己该怎样生活没什么关系 。
何为实在、何为知识、何为历史这些“哲学问题”则不同 , 寻思这种问题 , 总是跟我们自己有关系 , 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问题 。 在这一点上 , “何为良好生活”这样的问题最明显——但凡面对这问题 , 我们免不了会想:我过的是不是良好生活?看看身边的人 , 会想:谁过着良好生活 , 哪种生活不那么良好?我和我们应当怎样生活?不妨说 , 只对那些自己在问这个问题的人 , “何为良好生活”才是个问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