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张幼仪:在孕期被丈夫抛弃,后绝地反击成老板,终遇良人被宠成公主( 二 )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 , 张幼仪是早期的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 , 她具有职场思维 , 只是原生家庭对她的束缚太深 。
不过 , 就在她为生计发愁的时候 , 次子却病逝了 , 这让她痛不欲生 。 一个人生无可恋地回到国内 。
这时候 , 她的心境是:
“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 , 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 。 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 , 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 ”
这时候 , 她已经完全看透了传统婚姻的虚伪以及对女人的压榨:
“在中国 , 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 。 她出生以后 , 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 , 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 , 又得顺着儿子 。 你瞧 , 女人就是不值钱 。 ”
从这里可以看出 , 张幼仪是一个极其聪慧的女孩子 , 她的事业才能 , 其实是高于整天沉迷于风花雪月的徐志摩的 。
既然认清了传统婚姻的虚伪 , 她励志要做一个独立的人 ,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 , 都要独立 , 自己成为自己的靠山 。
她清楚地知道 , 她最爱的还是读书 。 于是 , 她去德国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
1926年 , 她回到中国 , 成为最早的一批职场女性 。 这时候的她 , 满脸都是笑容 , 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
先是去了东吴大学教书 , 后又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做副总裁 , 同时 , 还和兄弟一起合开了云裳服装公司 , 当起了老板 。
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 每天早上9点准时到银行上班 , 下午5点补习一个小时的国文 , 6点钟再到服装公司打理财务 。
这时候 , 徐志摩对他大为改观:
“一个由志气、有胆量的女子 , 这两年来进步不小 , 独立的步子站得稳 , 思想有通道 。 ”
徐志摩去世时 , 陆小曼无心料理后事 , 徐志摩的后事 , 都是张幼仪料理的 , 并且 , 徐志摩去时候 , 她还给陆小曼每个月两百大洋的生活费 。
不得不说 , 这个女人的底色 , 是温厚的 。 当然 , 之所以她会有这样的举动 , 来自于后来她对婚姻中的伤害的释怀 。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之后 , 在胡适的一个饭局中 , 张幼仪也应约参加 。 那时候 , 她知道徐志摩和陆小曼会去 。 席间 , 徐志摩和陆小曼亲密无间 , 徐志摩叫陆小曼“眉” , 陆小曼叫徐志摩“摩” , 让她味同嚼蜡 。
后来她回忆道:
“我没法回避自己的感觉 , 我不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 , 我太严肃了 , 我的生活太苦了 。 ”
这时候她才对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有一定的觉悟:
两个人在一起 , 并不只是为了搭伙过日子 , “男主外 , 女主内”的搭配不是徐志摩想要的两性关系 , 他想要的是一个浪漫的情人 。
当初 , 徐志摩之所以对她如此绝情 , 本质上不是徐志摩的错 , 是新旧思想的冲突导致了她的痛苦 。
徐志摩追求灵魂伴侣 , 她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女强人 , 不喜浪漫 , 两人本身是不适合在一起的 , 是包办婚姻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 。
1949年 , 已经事业有成的张幼仪遇到了医生苏季之 , 对方那时候已经离婚 , 带着四个小孩 。
苏季之非常欣赏张幼仪 , 张幼仪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从未在徐志摩哪里感受到的宠爱和温情 。
于是 , 两人结婚 , 一起度过了一段非常幸福的日子 。 所以呀 , 婚姻不是依靠和附属 , 是两个独立的人相互依靠和成就 。
晚年 , 她说: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 。 若不是离婚 , 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 , 也没办法成长 。 他使我得到解脱 , 变成另一个人 。 ”
在自己的儿子到了适龄年纪要结婚时 , 她充分尊重自己儿子的意愿: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