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满天下 “有难同当,有乐同享”,大概率可以成为知心朋友

“相识满天下 , 知心能几人”俗语意思是 , 认识的人很多 , 但是知心的人没几个 。 相识 , 相知都是“缘来而聚 , 缘尽而散” , 也不必刻意而为之 , 徒增烦恼 。 如果在“满天下”的认识之人当中 , 遇到了可以结为朋友的人 , 那就好好相处 , 相互真诚 , 相互扶持 , 保持交往 , 一起变老 , 经受住时间考验 , 朋友的尽头就是知心人 。
为何知心能几人?为何朋友走着走着就不见了?为何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为何人到老时不见了老朋友?这是俗语给到我们的思考 , 算是积极的寓意了 。 那么是为什么呢?是人性 , 是人性的“不可与共乐”作怪 。
“相识满天下 “有难同当,有乐同享”,大概率可以成为知心朋友
文章图片
01“可与共患难 , 不可与共乐” , 大概率没有知心朋友
这是春秋末期 , 范蠡对好友文种的劝告 。 范蠡 , 文种一对好友 , 先后加入越王勾践集团 , 辅佐勾践 , 卧薪尝胆 , 发愤图强 , 忍辱负重 , 君臣同心最终消灭了敌国吴国 , 一雪国耻 , 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胜利之后 , 范蠡即刻启程 , 泛舟出海隐居齐国 。 到了齐国 , 范蠡写信给文种:“飞鸟尽 , 良弓藏;狡兔死 , 走狗烹 。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 , 可与共患难 , 不可与共乐 。 子何不去?”
“相识满天下 “有难同当,有乐同享”,大概率可以成为知心朋友
文章图片
这话既是对越王中肯评价 , 更是对朋友为何不能长久的直白表述 。 在这二十年的屈辱图志中 , 君臣三人早已超越了朋友之谊 , 那是患难与共的兄弟 , 战友 , 知己了 。
过去 , 现在 , 朋友有谁 , 能够在屈辱中患难与共20年?少之又少!范蠡是个明白人 , 戛然而止 。 文种以为可以和越王开始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 , 没听范蠡劝告 , 醒悟时被越王逼迫自杀 。 具体范蠡历史资料 , 可参阅如下图书 。 (可忽略 , 请理解)
人性“可共患难 , 不可同甘” , 是大多朋友走不到最后的根源 。
对方若是具有此种人性 , 你不会选择在继续交往下去 , 就如范蠡 。
若你具有此种人性 , 你不会容许朋友和你享受一样的幸福快乐 , 会失去知心人 , 就如勾践 。
“相识满天下 “有难同当,有乐同享”,大概率可以成为知心朋友
文章图片
网络上流行的“鸡汤文”:人性最大的恶 , 就是见不得身边人的发达显贵 。 这种也是会没有知心朋友 , 就如张耳和陈馀 。
深以为然 。 秦末反抗暴秦的两位魏国人 , 相互赏识 , 结为挚友 。 一个叫张耳 , 一个叫陈馀 , 陈馀对待张耳就像对待父亲一般 , 可谓生死之交 , 但是 , 后来反目为仇 。 为何?
史记记载 , 在一次战斗中为“将军”之位产生争吵 , 生出裂痕 。 张耳认为陈馀“不配”将军之职 , 就接受陈馀的将军之位的“退位试探” , 陈馀退出军营 , 开始怨恨张耳贪婪权势 , 慢慢疏远 。 两人都不服对方占据将军之位 , 那么好的朋友 , 战友 , 分道扬镳 , 令人握腕叹息 。
“相识满天下 “有难同当,有乐同享”,大概率可以成为知心朋友
文章图片
后来 , 张耳 , 陈馀都有战功 , 被项羽封赏 , 张耳封王 , 陈馀封侯 , 王大于侯 。 陈馀更加不平衡 。 至此 , 生死之交的朋友开始了仇敌之旅 。
张耳后来投奔汉王刘邦 , 在战场上杀死了陈馀 , 被刘邦封为赵王 。 张耳 , 陈馀从生死之交到反目为仇 , 是“可共患难 , 不可同甘”的真实写照 。
现实生活中 , “苟富贵 , 勿相忘”往往是“苟富贵 , 即刻忘” 。 那些发达 , 发财 , 高升 , 显贵的 , 身边很少见到以前的“朋友”“发小”“知己” , 大多是“不可与共乐”作怪 , 不是你 , 就是他 , 或是两人都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