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产阶级的标准生活

“……选择职业,选择房子按揭,选择大电视、汽车,选择牙医保险,选择将来……”《猜火车》显然不是中产阶级的最爱,不过这段冷嘲热讽的台词里描述的中产阶级行为标准现在在中国正变成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和媒体讨论的热门话题,《新周刊》曾经用“忽然中产”来形容过这一群体的出现和迅速壮大,但是有关中产阶级的界定标准依然是模糊的——在中国,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中产者?所谓“品质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解读中产阶级的标准生活】

解读中产阶级的标准生活

文章插图
《经济观察报》和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品质生活——2005中产人群在中国”巡演沙龙已经走过了上海和深圳两站,主办方邀请了来自保险、房地产、汽车行业的高层人士以及文化圈精英从不同层面讨论了“中产阶级的品质生活”这一话题 。
谁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主办单位委托前进策略&零点调查集团在会上发布了关于中产群体生活方式和消费形态的研究成果报告 。零点给出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十条标准,包括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水平在人民币50万以上;个人总体年收入水平20万以上;自己有一辆轿车、同时拥有高尔夫卡和健身卡等等,符合其中任一标准都可以被叫做“中产阶级” 。
相对于这种细致的分类,有一种更为简单易区分的中产人群生活标准,用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三大件”——车子、房子和保险 。陈东升认为,通俗为“三大件”的各个时代中产人群的财富象征,从上世纪70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80、90年代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再到新世纪的“三大件”,由具象产品到抽象服务,从百元等级向万元、十万元等级的演变,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巨变,也投射出百姓生活方式的变迁历程 。
上海通用汽车营销总监孙晓东先生说,保险是给中产人群减轻压力,房子是先有贷款压力,后享受,汽车就是让中产阶级忘记压力 。这几个行业也的确见证了中国近几年中产阶层的快速成长 。东风日产的副总经理任勇说,1993年的时候大家还在讨论汽车要不要装空调,现在车里已经是车载电话、DVD、卫星定位系统一应俱全,其中中产阶级在价值观念和经济上的贡献都不容小觑——零点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中产人群中私家车的拥有率在六成以上,汽车对于中产阶层来说既是使用工具又是心理需要,引得大批汽车厂商纷纷盯紧这个市场 。
买房是中产阶层的另一个重要投资,现在连年纪三十不到的年轻中产都开始拥有自己的按揭住房 。以中产阶层所占比例最大的城市深圳为例,深圳德思勤投资咨询公司的董事长龙固新先生评价说,深圳房地产业的持续向上发展同深圳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是分不开的 。他比较了GDP同样很高的苏州,苏州的房产业之所以上不来,是因为当地的GDP是靠工业来拉动,而深圳房产市场的红火景象则有赖于这个城市持续增长的消费能力——对重视生活舒适程度和归属感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中产阶层来说,每月收入里房子的月供已经是理所应当的支出 。
和车子、房子相比,保险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为什么要把保险列入“三大件”中,而不是一般概念里的教育或者旅游?陈东升认为教育、旅游等是刺激消费,而保险有一定的保值性;从支出结构来看,保险则和车、房一样都属于财产和投资 。中产阶层重视家庭,保险无疑代表了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 。从欧美国家家庭消费结构来分析,保险消费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2001年美国家庭消费中,保费支出达到20%以上,和交通、住房消费一起成为家庭“大件”消费(食品消费除外)的前三位 。在美国的家庭服务领域,私人理财师(含保险理财)和私人律师、医师并称为“三大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