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病原真菌和条件性真菌所致的甲真菌病( 二 )


甲由两种性质不同的角化性结构组成 。外层为甲板,源自甲母质,为针对病原菌的免疫和非 免疫性防御机理所不能达到的;内层为甲床,是与机体其他部位的角质层相延续的结构 。由 此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假说:不同的病原微生物能在甲的这两部分生长 。那些在甲床内存在 的真菌与那些引起光滑皮肤真菌病的病原菌相同,其中皮肤癣菌是最多见的 。相反,甲板作 为 免疫力很差的结构可贮留许多种条件性真菌 。这些真菌能依赖角化物质生存 。一些非皮肤癣 菌性真菌符合此标准 。
真菌学家们认为甲真菌病正确诊断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取材部位采集标本,并推荐从尽可能 在近端位置取甲下碎屑 。遗憾的是有些真菌学家认为甲真菌病只是局限于甲床的感染,而并 不累及甲板,故不主张用剪下的甲碎片做标本 。此外,氢氧化钾制片镜检常常限于用松软的 甲下过度角化的材料,而甲板太硬不能用这种方法作检查,这样一来由于甲板上寄居或致病 的真菌被忽视了,使得甲真菌病的诊断常不可靠 。此外,仅凭真菌培养并不能证实病原学诊 断 。
菌学培养可对真菌做准确鉴定 。遗憾的是许多培养得到的是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直接镜检 与观察者的经验高度相关,也容易得到错误信息 。对甲真菌病而言,最准确的与研究相关的 诊断方法是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及流式细胞计数 。从这些方法获知,甲真菌病的60%~7 0%由皮肤癣菌引起,其余为酵母或霉菌感染,混合感染约占15% 。
三、澄清混乱,诊断和治疗的挑战
象其它系统性条件感染一样,甲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是组织学 。近年来积累 的诊断学资料证明非皮肤癣菌类真菌在甲真菌病中的病因学地位已不能再被忽视 。在制备组 织切片前,剪下的病甲碎片宜置于10%吐温40过夜进行软化 。通过组织学可研究霉菌的各种 形态学结构,其孢子、分隔或不分隔的菌丝以及菌丝分支均可分辨出,有些方面具有种特异 性,有些则与治疗有关 。但大多数情况下单靠组织学是无法鉴定真菌菌种的 。免疫组化和流 式细胞计数可能有助于鉴定,但培养辅以组织学仍是确立诊断的金标准 。
有时在病甲中会发现不止一种真菌存在 。在过去这种混合感染大多不被承认,因为只要有皮 肤癣菌存在,其它真菌均被视为污染菌而被忽略了 。这种固执的偏见不是基于事实,因而可 能是错误的 。
对甲真菌病的病原菌进行正确鉴定对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幸的是甲标本的组织学检测 对这种在皮肤病领域以疑难著称的顽疾的诊治很有帮助 。
最近用一种角质真菌测定仪(corneofungimetry)试验评价口服抗真菌药物的临床疗效研究获 得新的信息 。无论三唑类还是丙烯胺类药物在体内均未显示有真正的杀真菌活性 。它们的真 菌 毒性和作用持续时间随病原菌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在体内,伊曲康唑在治疗期间对皮肤癣菌 的真菌毒性作用几乎与特比萘芬相同,但前者在停药后的持续作用要长得多 。伊曲康唑对致 病酵母和霉菌具特有的活性,而特比萘芬在这方面的作用则不明显 。伊曲康唑每日40 0mg,每月服一周,重复2~4个月的冲击疗法将极可能改变未来甲真菌病治疗的策略 。特比 萘芬冲击给药亦有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