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真菌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本次会议就真菌病的病原学、发病机理、特别是酵母菌菌种的分类、鉴定以及念珠菌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

医学真菌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文章插图

医科院皮研所吴绍熙教授作了关于“中国致病真菌十年动态流行病学研究”的报告 。该报告调查和总结了从1986年~1996年10年间中国致病真菌菌种的动态变化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真菌菌种的变化,白念珠菌从1986年的第5位跃居到1996年的第2位;近平滑念珠菌亦已跃居第8位;其它念珠菌也明显上升居第4位 。在头癣患者中,以往少见的念珠菌在1996年已上升至7.2%;手足癣的患者中,白念珠菌亦已跃居第2位;在体股癣中白念珠菌也已成为重要的致病菌 。通过对中国真菌菌种消长变化的研究,表明了10年来致病真菌在明显变化 。为此,吴教授分析了白念珠菌增加的原因:1常见的致病菌如丝状菌比较容易治疗,因新的抗真菌药的大量系统应用,使其致病率相对比例下降;2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及其它酵母菌容易产生耐药;3真菌科的诊断水平提高;4与一些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有关,如艾滋病、大剂量应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有关;5真菌菌种的生态学变迁等 。最后指出在未来的21世纪白念珠菌及其它酵母菌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
上海长征医院廖万清教授作了“酵母菌的特征与鉴定”及“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的10年回顾”报告 。鉴于近10年来酵母菌感染在逐年增加,廖教授对酵母菌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从基础知识到菌种的形态、生化鉴定等方面,特别是一些新的鉴定方法,如api等 。对于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的10年回顾,廖教授认为近10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在逐年增加,近来已有许多报道强调了真菌感染的升高是各种疾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并举了许多以往误诊病例的教训,提醒大家对深部真菌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耽误病情造成病人死亡 。同时还分析了深部真菌病发病的原因为:1中性粒细胞的降低(< 0.1×109/l,持续7天);2免疫功能低下,如免疫抑制剂、化疗及抗生素的应用 。还系统介绍了播散性念珠菌病、侵袭型曲霉病及隐球菌病及其治疗,指出治疗上应以全身用药及联合用药为主 。同时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目前,耐药菌株越来越多,并已成为真菌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个问题,廖教授认为其基因发生突变的原因不清,可能与真菌外环境的诱导及滥用抗真菌药有关 。因此,应避免盲目用药和滥用抗真菌药,一旦出现耐药,应及时换药或联合用药 。
苏州医学院附院钱伯源教授,对“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真菌病”作了专题介绍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近10年来才被认识的疾病,过去一直认为是细菌性的“慢性复发性毛囊炎”但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近年来,随着真菌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现这些患者的真菌培养为阳性,且用抗真菌治疗有效,从而认识了本病 。他还认为糠秕孢子菌与脂溢性皮炎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其唯一的原因,如果将糠秕孢子菌感染引起的炎症视为“脂溢性皮炎”则太简单,故不能等同,因为其中有许多免疫反应的参与 。另外钱教授还用病理切片显微镜示教了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鉴别要点 。
上海市第一医院的朱光斗教授作了“酵母样菌在甲真菌病中的地位”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近年来甲真菌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原因除了与器官移植以及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因素有关外,近年来热衷的健身运动及健身鞋也是其原因之一 。他认为浅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酵母菌为多 。一般来说指甲真菌病常由酵母菌感染引起,而趾甲真菌病多由皮肤癣菌引起,因此治疗上应根据致病真菌选择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