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在变老的路上,心越静,福越多

希阿荣博堪布说:“有人居无定所过着安宁的日子 , 有人在豪宅里一辈子逃亡 。 ”
可见 , 内心的平和富足 , 才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
在变老的路上 , 学会让心安静下来 , 心越静 , 福就越多 。
王维|在变老的路上,心越静,福越多
本文图片

01
守一方小院 , 看细水长流 。
古人说:“居有常 , 业无变 。 ”意思就是说 , 平常起居作息 , 要保持规律 , 做事有规矩 , 不任意改变世代相沿的事业 。 如此 , 才能让生活安稳 。
现代人在歌曲里唱道:“我想有个家 ,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 在我疲倦的时候 , 我会想到它......”如此 , 才不会身无所寄 。
从古至今 , 人们莫不想为自己寻找一个安身落脚的地方 , 或是一方小院 , 或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 用以安放漂泊不定的身心 。
唐代诗人王维 , 四十多岁时 , 在长安南面营建辋川别墅 , 建起竹里馆、鹿柴、华子冈等二十处景观 , 从此过上半官半隐的生活 。
王维仕途上的不得志 , 渐渐被隐居生活的“富足”填平了 。
在这里 , 他享受过“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的惬意 , 感受过“行至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的豁然开朗 , 沉醉在“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的幽静中 , 还邂逅过“桃红复含宿雨 , 柳绿更带朝烟”的清新.....
他写下《辋川集》 , 用25首五言绝句刻画辋川别墅一带的清幽淡雅景致 , 也一点点治愈了自己 , 心情变得淡泊、宁静、怡然自乐 。
当一个人 , 能够如同王维一样 , 安守一方小院 , 当下拥有什么 , 就好好享受什么 , 也就能体会到身边无处不在的美景、美事 。
哪怕背负房贷也好 , 哪怕是租来的房子也好 , 只要有个属于自己的窝 , 就应该知足感恩 , 用欢喜的心 , 去面对生活的苦 , 幸福也就纷至沓来 。
王维|在变老的路上,心越静,福越多
本文图片

02
做一份事业 , 度春夏秋冬 。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锻钩老工匠的精湛技艺:“大马之捶钩者 , 年八十矣 , 而不失豪芒 。 ”
大司马家锻打带钩的工匠 , 八十岁了 , 制作的钩竟然分毫不差 。 大司马问他是否有诀窍 , 老工匠直言诀窍就是 , 自己从二十岁时就爱好锻打带钩 , 从此对别的东西从来不看 , 不是带钩就不去关心 。
正因为“心无旁骛”做一件事 , 老工匠技艺炉火纯青、宝刀不老 。
这个故事也揭示了另一个道理:拥有事业的人 , 永远年轻 。
事业 , 用通俗的说法 , 就是一技之长 , 就是谋生的手段 。
人们常常感慨谋生不易 , 工作又忙又累 , 还有无法言说的委屈和心酸 。 故而 , 巴望着能够“一夜暴富” , 实现财务自由 , 再也不用天天看别人脸色 , 辛苦地“讨生活”;又或者 , 寄希望于早日退休 , 进而心安理得地“不再工作” 了 。
当一个人不再为事业打拼 , 就真的能够全然地拥抱幸福了吗?
答案或许并不一定 。
隔壁村里有位退休的大学教授夏老师 , 从繁华的都市回到老家 , 将翻修的房子用来做教室 , 买来图书、黑板、健身器材 , 和妻子当起了免费的“私塾”教师 。 只要家长乐意 , 孩子愿意 , 都可以在放学后、在双休日、在寒暑假 , 去找夏老师辅导功课 , 聆听他们开设的国学讲座
一时间 , 村子里有了朗朗书声 , 孩子们有了新的“乐园” , 夏老师和妻子也再次融入了故乡 , 融入了乡亲们的生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