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殷健灵在2020年夏天听到了一个美好的词:“童伴妈妈” 。 这是一项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 , 试图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与保护探索有效的途径 。 在殷健灵看来 , 那些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大山里的“童伴妈妈” , 用她们的爱 , 照亮了乡村孩子寂寥的心 , “这些‘童伴妈妈’ , 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 , 有的从外面嫁过来 , 有的在外面打工重新回到家乡 , 她们也许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 , 但都具有比学识更加宝贵的‘爱心’ 。 ”
殷健灵先是去了贵州 , 之后前往四川巴中大山 , 在那里遇到了“童伴妈妈”张蓉 。 张蓉和丈夫陈果早在二十年前就从城里回到大山 , 他们建起一座留守儿童学校“元顶小学” , 先后守护了1000多名孩子的成长 。 殷健灵与深山上的老师、孩子们吃住生活在一起 , 写成了长篇小说《云顶》 。 小说以小女孩苗苗的叙事作为主线 , 讲述了爸爸杨果、妈妈春晓 , 以及小石头、金枝、李千万、幼菊、香卉等孩子和素歌、杨博士、肖书记等人的故事 。 今年初 , 《云顶》由新蕾出版社出版 。
本文图片
《云顶》
5月22日 , “中国故事里的灯火与力量——殷健灵长篇小说《云顶》作品研讨会”线上召开 。 近三十位学者、阅读推广人、教师、公益组织代表、“童伴妈妈”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出席 。 与会嘉宾就这部小说的主题立意、文学表达、社会意义以及出版价值等话题展开讨论 , 并评价这是一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优秀作品 , 殷健灵写出了留守儿童身上顽强的生命力、对未来的憧憬 , 也写出了“童伴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守护和奉献 。
本文图片
中国故事里的灯火与力量——殷健灵长篇小说《云顶》作品研讨会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认为 ,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讲述乡村少年成长与反哺的故事 , 也是一本深切关注留守儿童命运的儿童教育小说” 。 “殷健灵的作品一直在关注弱势人群 , 从《象脚鼓》描写听障儿童的成长 , 到《野芒坡》讲述孤儿院孩子的命运 , 这一次 , 她的《云顶》是继十年前的《蜻蜓 , 蜻蜓》和几年前的《甜心小米》系列之后 , 又一次聚焦乡村留守儿童 。 ”
本文图片
《云顶》内文图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作家曹文轩肯定了殷健灵“对中国素材的亲近和尊重” 。 “殷健灵从选择写作的那一天开始 , 目光流连之处、心灵趋光之处 , 都是中国特定的素材 。 ”曹文轩表示 , “她所讲述的故事 , 都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发生的 。 她知道这些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 , 对她的创作是多么的重要 。 她的文学标准是世界的 , 但她用来构造自己文学大屋的材料却从来不是国际性的 。 这些材料只产于这块饱经风霜的土地 。 她对这些中国素材的亲近与尊重 , 既是出于本能 , 也是出于理性 。 ”
曹文轩还认为 , 殷健灵所写的这个故事虽然是中国的 , 但她是一个作家 , 她明白作为一个作家所理解的“中国故事”应是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 作为一个作家又要怎么讲好这些“中国故事” 。 “她与那些新闻性的‘中国故事’以及那种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是根本不一样的 。 不一样之处 , 就是殷健灵在讲述《云顶》之类的故事时 , 已经忘记了她在讲一个中国故事 。 从《云顶》开始到结束 , 我相信 , 她已经没有‘中国故事’这个概念 , 她有的是结构、修辞、心理、悲悯等等 。 她要把所有一切 , 都归拢到人性这一底线上 。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 , 我们在乎的是人们的命运、苦难与成长、可歌可泣的胸怀 , 以及无处不在的感动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静 静,是一种生活姿态,是心灵的一种皈依和安放
- “别院深深夏簟清 人生一半是灵魂的纯净,另一半则是支撑风骨的涵养
- 文:情感的守护者用最简单的文字 用最简单的文字,写尽人间冷暖,治愈孤寂的心灵
- |《传家》易寄渔流产后才知,贪恋席维安,易钟灵对她的报复有多狠
- 金钱是有灵魂的 我们交朋友喜欢交什么样的人,金钱也喜欢交什么样的人
- 金钱是有灵魂的 金钱是有灵魂的,金钱本质上,和人是一样的,就是灵性本身
- 彼此有趣的灵魂 两个人因爱而生,爱情是一道光,你可以遮掩你内心的阴霾
- 百人口 盲目跟从,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心灵
- 易钟灵|传家:易钟灵怀孕后脾气大变,席维安请来小姨子易钟秀前来帮忙
-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