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注射球蛋白死亡续:疑包装流通环节污染

 
昨日,采访人员从当地药监局获悉,毒性检验显示,导致六人死亡的博雅20070514批次免疫球蛋白生产方留存样品通过了30分钟“生死大关” 。根据常规判断,该药品生产环节存在“毒”药的可能性不大 。但在6人死亡的背景下,从生产、流通再到终端,博雅免疫球蛋白究竟毒从何来?仍然是个谜!
检验
博雅留厂样品无毒
据参加试验的药监人员介绍,昨日上午,专家组对博雅的留存样品进行了毒性试验 。
调查组从博雅工厂内库存的20支样品中抽取了9支,对试验小白鼠注射了该免疫球蛋白后,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观察,小白鼠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
据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类似的试验,将从4日开始一直观察到11日才能最后定性,但根据常规判断,最关键的是注射后30分钟,如果老鼠在30分钟内死亡,药品肯定有毒 。在药品毒性试验中,这30分钟被比喻为“生死关” 。但在昨日的实验中,专家们观察了2个小时,小白鼠的生理机能依然良好 。从常规判断,这样的药品基本能排除有“毒”的嫌疑 。
此外,在进行毒性实验之前,专家们已经进行过一系列的试验,都显示生产厂家留存的该批次样品没有明显的质量问题 。据悉,当地药监局的专业人员也现场观察了整个实验过程 。昨日上午,包括国家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司长王者雄、生产监管处长刘景起在内的调查组成员离开抚州回到南昌,就此事进行会商 。
此前,有消息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剩余的同批次药品可能被检出有问题,但医院方称不知情 。究竟是中间商还是医院储藏出了问题?南昌大学二附院回答是:“等待调查结果 。”
调查
开始指向包装流通环节
调查组一位高级官员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称,目前的调查覆盖了整个生产和流通环节,尚不能透露重点关注部分 。
但采访人员从知情人处得到的消息是,专家组正在收集20070514批次产品最后生产过程的信息,即药品的检验和包装、储运过程 。知情人透露,这个过程包括药品的灌装、灯检以及产品的装箱、进仓库和发货过程 。这些步骤也常被认为是容易发生污染的环节 。

6人注射球蛋白死亡续:疑包装流通环节污染

文章插图
此前博雅方面一直对外宣称药品出厂后只有一家经销商,采访人员得知,调查组目前掌握的情况是,从博雅进货的总共有11家批发商 。
有医药界人士怀疑很可能是经销商环节出了问题,因为这段时间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市场非常紧俏,曾一度脱销,怎么可能07年生产的博雅免疫球蛋白现在还有高达6383支的库存?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这些药品到哪里去了?
昨日,采访人员从有关渠道获悉,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所使用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供应商是江西华晨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博雅的经销商 。昨日下午,采访人员找到了该公司的董事长李少华,得知采访人员来意后,他显得非常谨慎 。“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调查,等调查结果一出来你们就知道了 。”
家属
输蛋白前 死者精神很好
昨日早上,采访人员找到了6名死者中的第5名死者———49岁的万国明的妻子伍红英 。伍红英保留了丈夫5月27日所输的人免疫球蛋白的药盒,采访人员看到,包装上写着:“产品批号20070514”,“生产日期2007年7月4日”,“有效期至2009年7月3日”,“储藏:2~8℃避光保存和运输 。”
据介绍,5月4日,万国明因患淋巴瘤住进二附院 。5月7日至9日,医生曾给他输过免疫球蛋白,每天6瓶,并未发现不良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有明显好转 。因为出现手脚麻木等症状,医生认为还需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