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在茫茫人海中 , 能遇见是一种缘分 , 若是喜欢请关注花煜寒哦!)
|《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本文图片

花煜寒|文
于我而言 , 观看《传家》并不是一件休闲与放松的事情 。
他更像是一件极度耗费体力与脑力的工作 , 一件需要我不断查证与论证的工作 。
而在我完成这样一件工作后 , 《传家》却不会为我支付报酬 。
|《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本文图片

可是我却不会因为得不到报酬 , 而感到懊恼或气馁 。
因为当我完成了这项任务艰巨的工作后 , 我突然发现:我所观看的《传家》或许与你所观看的 , 并不是同一部传家 。
因为当我明确知晓或了解这些疑问或知识后 , 让我更加明白、更加深入到《传家》想要讲与我听的故事中去 。
|《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本文图片

当然 , 如果让我将目前12集的内容完全整理出来 , 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 。
幸运的是 , 对于前几集的内容解读 ,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有所涉猎 。
如果你在阅读过这篇文章后 , 感觉到有些意思 , 可以去翻阅我之前的文章 。
下面 , 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11、12集中 , 那些让人一头“雾水”的内容吧 。
|《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本文图片

01、易钟玉用蓝调口琴吹奏《送别》
所谓“蓝调口琴”还有着许多其他的名字 , 像是“十孔口琴”“全音阶口琴”等等 , 而他的标准英文名称则是“Richter-tuned harmonica” 。
这种口琴在欧美地区的口琴爱好者中 , 是最受喜爱、使用最多的一种口琴 。
另外区别于他有“十孔”的特点 , 还有“十二孔口琴”与“十四孔口琴”等 。
|《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本文图片

当你听到易钟玉吹奏出这首熟悉的曲子后 , 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否是那部经典的《城南旧事》或是《早春二月》呢?
但其实这首曲子或歌曲有着更为悠久与多样化的历史 。
你或许有机会在英文歌曲或日文歌曲中 , 听到同样熟悉的旋律 , 并为此而感到疑惑 。
|《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本文图片

其实这首《送别》在曲调方面 , 作者李叔同并非是他的原创作者 。
这个旋律悠扬的曲调 , 最早是由音乐家约翰·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 , 在1868年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中首次使用的 。
之后在1907年被音乐教育家犬童球溪(いんどう きゅうけい),在原曲调的基础上配以日文 , 创作出了《旅愁》(りょしゅう)这首歌 。
|《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本文图片

而李叔同的《送别》则是在1915年前后 , 在《旅愁》的基础上创作出了《送别》这首歌 。
之所以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这首《送别》是由李叔同创作的 ,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时中国(或者说上海)的流行文化程度 , 确实有些傲视全球的味道 。
|《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本文图片

因为关于这个曲子 , 现在能够找到最早的有声版 , 是一张于1916年灌制的黑胶唱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