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真正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的内心

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真正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的内心
本文图片

作者 | 樊登读书 · 萍水相逢
主播 | 樊登读书 · 楚翘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
各位书友晚上好 , 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
谈到孤独 , 你会想到什么?
美国作家梭罗有句话很经典:“如果我真的对云说话 , 你千万不要见怪 , 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 。 ”
今天给大家分享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
愿你与孤独同行 , 给心灵安顿的空间和时间 。
翻译家徐迟曾说:
“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际 , 正是阅读《瓦尔登湖》之时 。 ”
被问到个中缘由时 , 他解释道:
“因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 , 恬静的书 , 智慧的书 。 ”
19世纪中期 , 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期 ,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靡全国 。
作家梭罗在经历诸多失望之后 , 把心思转向自然 , 开始长达两年的森林生活 。
两年后 , 他走出森林 , 完成了《瓦尔登湖》 。
有人说 , 这本书让人充满对简单生活的美好向往 , 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股清流 。
的确 , 只要我们静下心来 , 走进瓦尔登湖 , 就会发现:
摒弃物质欲望 , 勇敢直面内心 , 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
摒弃物质 , 减去生活的负担
1845年3月底 , 梭罗拿着一把斧头来到瓦尔登湖畔 。
他钻进森林 , 砍下一根根原木 , 用最原始的方式 , 搭建了一个只可栖身的小木屋 。
由于预算有限 , 又没来得及开垦荒地 , 最初梭罗只能吃马齿笕和玉米粉 。
慢慢地 , 他开垦了房屋周围的荒地 , 种了点东西来填饱肚子 。
梭罗一直避免一切的经营与物件交换 。
他的木屋内仅有生活必须的家具和炊具 , 裤子是在附近农户家中纺织的 。
但简单的物质生活 , 丝毫没有影响梭罗的生活质量和心情 。
他与自然为伍 , 与禽兽为邻 。
没有了生活的负担 , 他比以前有更多读书和思考的时间 。
曾经有一位妇人 , 要送给他一张地席 , 梭罗却没有接受 。
他认为屋内找不到地方给它 , 也没有时间在屋内屋外打扫它 , 他宁可在门前的草地上揩拭脚底 。
伊壁鸠鲁曾说过:
“凡不能满足于少量物质的人 , 再多的物质也不会使他们满足 。 ”
对物质过度的追求和占有 , 有时候只是一种表象 。
表象后掩藏着的东西 , 便是物质所带来的声名、尊崇和仰望 。
舍弃应该舍弃的 , 便能轻松和快乐 。 占有不该占有的 , 便是沉沦与苦痛 。
当生命里有了多余的东西 , 用减法来经营 , 减去非须之物 , 抛开生活中的羁绊 。
放下重负 , 回归本真 , 我们才能轻松前行 。
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真正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的内心
本文图片

控制欲望 , 不做失控的奴隶
在瓦尔登湖畔的贝克农场 , 梭罗遇到过菲尔德一家 。
为了所谓的“美国梦” , 菲尔德一家从爱尔兰跋涉至此 。
菲尔德每天早出晚归 , 为邻近的农场主翻耕沼泽 , 以获得低廉的报酬 。
他的妻子一边手不停歇地干着家务 , 一边梦想着将来的豪宅和女佣 。
为了将来的梦想 , 她每天敦促丈夫出工 , 总觉得丈夫“再勤劳一点” , 梦想就能早日实现 。
就连未成年的孩子 , 也被父母逼着出门做工 , 以帮助菲尔德能获得土地和肥料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