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本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
从春天到初夏 , 突如其来的疫情 , 给一些城市按下了“暂停键” 。 疫情隔离了人们的活动 , 但隔离不了人心 。 面对困难和挑战 , 人们齐心协力、携手同心 , 艰难中见证了美好与情谊 。 我们相信 , 有难一起扛 , 有坎儿一起跨 , 那些熟悉的人间烟火终将回归 。
——————————
唐静(化名)两个月没有出校门了 , 每天都在盼望校园封闭管理结束 , 能出去寻觅美食;黄阳(化名)在出差的时候 , 由于“时空伴随” , 绿码变为红码 , 被就地隔离 , 许多正常的工作没办法开展;王芳(化名)的老家疫情形势严峻 , 爸爸患有胃病 , 本应该定期去医院治疗 , 但因疫情打乱了治疗节奏 , 她非常担心 。
以上是三个“隔离”的例子 , 隔离是一种物理上的防疫措施 。 而这种物理上的隔离是否会转化为心理疏离 , 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健康 。 疫情中 , 心理疏离主要是指在隔离期间 , 人们的现实和情感需求会受到影响 , 社会交往和互动方式会发生改变 , 并由此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 。
心理疏离主要会带来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 其一 , 可能导致持续性、弥散性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 , 让自己没有足够的能量继续正常生活 , 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 其二 , 长期的情绪压抑和观点差异 , 可能导致人际之间产生冲突 , 人际信任降低 , 甚至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怀疑 。
那么 ,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从个人的角度说 , 有两个调整方向 。 第一个是调整自我的舒适区 。 在没有疫情防控的时候 , 没有太多限制 , 生活是便利的 , 比较自由 , 我们的身心处于相对可控和确定的状态 。 而在疫情防控背景下 , 面对的限制较多 。 这时 , 如果以平时的舒适区来对比当下的生活 , 就会导致心理失衡 。
因此 , 为了自身心理健康 , 首先要意识到两种生活状态的转变 , 适时进行心态调整 。 假如 , 如果我们平时的舒适区间是60-80 , 那么 ,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 , 可能就需要把舒适区间拓展到30—80 。 这样 , 某些原本看来不便的情境 , 由于期待适度调整 , 自身的情绪反应就不至于太过激烈 。
第二个是调整对于隔离的认识 。 从现实来讲 , 隔离肯定会带来一些不便 , 甚至会引发次生问题 。 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 , 隔离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 , 只要适度合理 , 一时的不便能更好地保障未来更持久的安全和便利 。 以居家隔离为例 , 虽然人们的行动受到一定限制 , 但是比起日常通勤 , 隔离也创造出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 在这段时间 , 可以尝试做一些新的规划和探索 , 发展新的兴趣爱好 , 在家里下厨、健身等 。 这些活动 ,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负面情绪 , 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 。
当然 , 直面疫情中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 , 不仅要个人努力 , 还需从社会层面入手 , 让隔离不“隔心” , 让隔离不“疏离” 。
一方面 , 疫情防控要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 , 让大家充分意识到防控的重要意义 。 防控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 应该体现人性的温度 , 避免用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进行管理 。
由于疫情持续时间较久 , 人们难免会出现烦躁、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 。 对此 , 相关部门应该增强服务意识 , 多一些理解 , 多从被管控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 多听听他们的现实困难和诉求 , 逐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 对于大家反映强烈的问题 , 要予以重视 , 进行充分研究 , 尤其需要考虑到疫情防控中可能引发的次生问题和潜在的人群、场景 , 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复出|第3次宣布复出的他,让华语乐坛“倒退”了20年
- 刘敏涛|刘敏涛:7年全职太太,每一分钱都得伸手向老公要,这婚结个啥就不要了
- 01半生已过 半生已过,明白了人活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开心
- 01人 人到六十,我们要学会靠近这四个圈子,让我们的余生更快乐
- 婆婆生病打电话求助儿媳妇 一个好的婆媳关系,不但可以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
- |61岁大姐至今未婚,背后故事让人动容,如今想找个伴披上婚纱
- 提及《易经》 一个人只有先修身养性,才能让家庭成为幸福的源泉
- |演员何琳:公公病逝五年后,她让婆婆老有所依,晚年幸福安乐
- |爱你让我变回一个活人
- 田静|田静做志愿者,给弟弟捅嗓子,被疑是表演的情景剧,莫让善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