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生活中 父母没有边界感,我们该怎么办?( 二 )


这些都是典型的侵入行为:
(1)高考填志愿 , 父母让你写他们决定的专业 。 (2)找的男朋友爸妈不满意 , 私底下拆散你们 。 (3)屡屡指责你为什么不按他们的去做 。
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 , 可以既有包络 , 又有侵入 , 但都无疑给子女带来了诸多痛苦 。
卡夫卡的父亲 , 就是一个屡屡干涉子女的没有边界感的家长 。
他让卡夫卡做他决定的工作 , 而“封了卡夫卡想走的路” 。
他把儿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 , 不开心就把卡夫卡扔阳台上 。
卡夫卡终身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 在郁郁寡欢中逝世 。
就像他小说《审判》中写的 , 文中的儿子跳河自杀——卡夫卡他毕生都没有和自己以及父亲和解 。
02为什么父母会没有边界感
1、病态的父母 , 借子女来实现自我救赎
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背后 , 或许是他们自己也被一些心理问题缠身 。
譬如 , 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的父母更有可能做出没有边界感的行为 。
美籍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几度登上豆瓣热榜 。
书中就描述了一个父母没有边界感的悲剧故事 。
书中 , 詹姆斯和玛丽琳是一对美国夫妇 。
詹姆斯是出生在唐宁街的亚裔 , 可以说是美国的下流阶层 。
他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终身教授 , 但毕生都活在无法融入白人社会的痛苦迷茫中 。
而玛丽琳 , 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女孩 , 始终在尝试摆脱传统的束缚 , 但最终因成为家庭主妇而面临梦想破产 , 她感到不安和绝望 , 几度离家出走 。
于是 , 詹姆斯把“成为真正美国人”的心愿强加给女儿莉迪亚 , 玛丽琳则模糊了自己与莉迪亚的边界 , 她将自己从事科研的心愿强加给莉迪亚 , 坚持要她从事科研 , 还说这是莉迪亚喜欢的 。
莉迪亚因为亲子边界的溶解 , 一直都没有找到自己 。
最终 , 她选择了自杀 。
当父母处于不良心理状态时 , 就会模糊与孩子的边界 , 企图假借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 。
因为心理诉求长久以来无法通过自己一人之力来解决 , 那么 , 只好让子女代自己完成 。
说到底 , 父母越界 , 其实是想借子女完成一种自我救赎——无论是摆脱焦虑还是找到安全感 。
平时生活中 父母没有边界感,我们该怎么办?
文章图片
图源:Pexels
2、长大的子女 , 失去的共生感 , 无法适应的全新亲子角色
当子女尚未成年时 , 他们主要靠依赖父母生存 。
子女和父母同吃同住 , 父母给子女提供生存资源以及情感支持 , 也就是说 , 一个探索外界的“安全基础”(securebase) 。
在这个阶段 , 子女和父母可以说是浑然一体的 。
他们作为“共同体”存在 。
然而 , 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 , 子女会表现出独立的偏好 。
一方面 , 由于上学和上班的需要 , 他们与父母的物理距离变得遥远 , 另一方面 , 由于社交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 , 他们与父母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 。
这个时候 , 对于父母而言 , 他们就面临一种威胁——子女不再是自己的一部分 。
平时生活中 父母没有边界感,我们该怎么办?】可以说 , 这是为人父母的一项重大挑战 , 即在对孩子的依恋 , 和鼓励支持孩子自主分离之间 , 取得某种健康的平衡 。
对父母而言 , 他们也会经历某种“分离焦虑” 。
原本依赖自己的子女 , 开始变得和自己平起平坐 , 这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感 。
平时生活中 父母没有边界感,我们该怎么办?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