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梦华录》爆红,能帮刘亦菲度过中年危机吗?( 四 )


18年过去 , 刘亦菲美貌依旧 , 穿着草绿色裙子在街头笑着奔跑的画面 , 既像是跑向顾千帆的宋朝少女赵盼儿 , 也像是喊着“逍遥哥哥”的赵灵儿;被打伤的赵盼儿 , 又让人想起终南山古墓中的小龙女 。 这几乎立刻唤起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
刘亦菲|《梦华录》爆红,能帮刘亦菲度过中年危机吗?
本文图片
▲ 图 / 《梦华录》剧照
不会有人再追问“除了美貌 , 刘亦菲还有什么” , 相反地 , 大家众口一词“天下苦丑古偶久矣 , 女主角都长成这样了 , 还要什么自行车” 。 在好的故事里 , 惊心动魄的美能给人带来深刻的情感力量 , 但在普通的故事里 , 能得到的评价大多只是“一只好看的花瓶” , 当人们见惯了磨皮滤镜下的刻意美感 , 预期不断被拉低 , 刘亦菲这样的美就能撑起一部剧来 。
一个古偶资深爱好者说:“谁要看‘改变’ , 我们就要看原始的美貌 。 ”B站上 , UP主们把刘亦菲早期几个角色的画面粗剪在一起 , 配上《仙剑奇侠传》插曲《莫失莫忘》或是《神雕侠侣》的主题曲《天下无双》 , 瞬时就有数十万的浏览量 。 弹幕上尽是“美貌杀疯了”“总算等到了” 。
回到舒适区的仙女刘亦菲和怀旧浪潮中的观众终于同频共振 , 他们不再要求刘亦菲能在演技上突破自己 , 只要美就够了 。
不止刘亦菲 , 近半年来王心凌、快乐男声的出现 , 都引发了大众对上一个10年的追忆 。 这是人们对集体记忆的找寻、再现 。
所以 , 人们的下饭神剧依然是看了不下20次的《甄嬛传》 , 哪位贵人的护甲是用发夹假扮的都逃不过剧迷的眼睛;40岁的王心凌重新站上舞台时 , 30岁的男粉依然能一字不落和她一起大声合唱《爱你》;而当刘亦菲再次出现在《梦华录》里——哪怕时隔16年 , 她出演了一个全新的角色 , 人们依然要通过重新剪辑的方式再现从前的赵灵儿和小龙女 , 再现回忆里完美的神仙姐姐 。
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中 , 人们试图依靠过去的经验把握恒常 , 尤其在对未来有不安全的预期下 , 过往能让人有种难得的确定感 。
英敏特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个判断:77%的年轻消费者喜欢让自己想起过去的东西 。 与短平快的内容消费趋势相反 , 复古正在成为一种新内容消费的趋势 。
更重要的是 , 人们需要从庞杂混乱的内容中寻找简单 , 有明确心理预期的内容 , 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样多的心理空间去处理过载的信息 。
作为一名专业理论和从业经验都很丰富的心理咨询师 , 崔庆龙曾在微博上这样解释这股浩浩荡荡的复古怀旧浪潮:
最近经常听到电子阳痿这个词 , 它最早是从游戏玩家群体中传播开来的 , 指的是一个人面对游戏库里的一大堆游戏 , 连打开的欲望都没有 , 要么就是打开玩一小会就索然无味 , 无法获得沉浸感 。 后来这种现象也蔓延到了其他娱乐形式中 , 比如面对一大堆书、电影、电视剧等 , 完全没有打开的欲望 , 觉得很浪费时间 , 结果最后花了更多时间去刷手机和短视频 。
我曾经用心理效能和心理空间的角度解释过这个问题 , 前者就像是CPU的性能 , 后者是运行内存RAM的空间大小 。 人们之所以青睐碎片化的事情 , 是因为仅有的心理效能水平无法负载一个大型程序 , 同时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加载一个新的独立进程 。 我们知道一部电影是好电影 , 也知道一个游戏是口碑大作 , 但你就是没有点开的欲望 , 因为它太吃“性能”了 。
为什么在这几年 , 人们突然间少了耐性去做这些事情?我先前说过 , 内卷和疫情都像是持久的debuff , 它的损益效果是持久的 , 它以作用于生活和环境的方式 , 在一个人心理上制造了难以清理的缓存和碎片 , 占据了一个人的心理空间 。 就像看一本书需要4G的内存 , 但现在只有1G的内存来刷手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