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尘土里来的人 与其强求感同身受,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

“从尘土里来的人 , 能理解开怀大笑背后的酸楚 , 也知道幽默是面对不完美人生的最好办法 ,
有些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 ”
人与人之间在很多时候 , 是无法做到感同身受的 , 而一个内心温良且柔软的人 , 他们愿意为了大家都好 , 所以尽可能地做好自己 。
这是一种教养 , 也是一种胸襟 。
换句话说 , 因为理解了人各有各的难处 , 明白了参差百态的人性 , 所以看到了生活的本质 。
“从尘土里来的人 与其强求感同身受,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
文章图片
1:人生不易 , 不需要感同身受
到了一定的年纪 , 我们就会发现 , 不高估人情 , 不低估独立 , 不需要感同身受是一种多么豁达的心胸 。
真正的成熟 , 是能够靠自己一人的能量 , 在复杂的人世里 , 活得漂漂亮亮 。
别人风风光光 , 他人腰缠万贯 , 万丈光芒 , 说实在的 , 与你何关?
他人穷困潦倒 , 自甘堕落 , 甚至自暴自弃 , 说实在的 , 你岂能个个帮得到?
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 , 再怎么精打细算地做事 , 精挑细选地做人 , 也很难做到一应俱全 , 样样具备 。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 , 都在通往不同的人生路程 , 看到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
不是你认为好的 , 别人就觉得好 , 哪怕你硬塞你以为最好的 , 对方也可能觉得这是最差的 。
“从尘土里来的人 与其强求感同身受,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
文章图片
人生不易 , 有时候所谓的感同身受 , 就是强行加在彼此之间的精神伤害 。
倒不如随性一点 , 乐观一点 , 自在一点 , 让一切尽可能地保持在一个“适度”上面 。
然后 , 少抱怨、少倾诉、少妄想 。
人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 便是控制自己的倾诉欲望 。
就像纪伯伦曾说:
“虽然言语的波浪永远在我们上面喧哗 , 而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是沉默的 。 ”
人与人不管关系走得多近 , 不论彼此的友谊多么兼顾 , 总有一天都会走向分散 。
说得更大一点 , 就是我们所经历的人世间里 , 一切都是不牢靠、不坚固的 。
寿命也是不坚固的 , 最多活到一百年两百年 , 就要寿归正寝了 。
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 , 也一样不牢固 , 终归还是要分散的 。
“从尘土里来的人 与其强求感同身受,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
文章图片
在这种明明可以看到希望的结局 , 我们每个人都理应活出真实的自己 , 而不是为了迎合、成全他人他物而甘愿无止尽地自我牺牲 。
佛经有言:
“积聚必消散 。 ”
任何事物、缘分 , 一旦聚拢的姻缘积聚到了顶点 , 其下面要走的路就是消散 。
人世间里的一切事物 , 都有因果关系 , 也有物极必反的道理 。
钞票来了 , 也终有消散一天 , 发财了 , 也总有落魄的一天 。 权力拿在手里 , 总有一天也会不得不失去 。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 , 其中的酸甜苦辣 , 着实不易 。
倘若再强求感同身受 , 未免就难上加难 , 自我折腾又折磨了 。
“从尘土里来的人 与其强求感同身受,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
文章图片
2:与其强求感同身受 , 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
很喜欢海子写的一句话:
“谁把谁的明媚尽收眼底、谁把谁的难过感同身受 。 ”
其实 , 人在落难的时候 , 最容易看穿人性 , 也更能懂得感同身受的哲理性 。
话说有一天 , 苏轼同佛印禅师同游灵隐寺 。
苏轼见到大殿上的观音菩萨手中有一串念珠 , 心中不禁嘀咕 , 连忙问佛印禅师: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