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中年夫妻困境:彼此相爱,只是不喜欢了?( 二 )


造化弄人 , 我们会自动过滤掉那些不熟悉的、但会对我们的人格成长和未来福祉有益的人 , 想想都要跺脚惋惜 。
投射的失望
一个人越是对自己满意 , 就越少把匮乏和期待投射在对方身上 。 这样的两个人结合以后 , 在婚姻生活和个人发展方面都会更具创造性 , 日子越过越喜欢 。
反之 , “看在钱的份上”、“要不是为了孩子”等等一系列理由凑合下去的婚姻 , 背后都包含着大量对彼此的失望 , 期待一坍塌 , 自然就喜欢不起来了 。
《圣经·马太福音》中说:富有的 , 给他更多;没有的 , 把他仅有的也拿走 。
心理上的贫穷 , 会妨碍我们实现自我功能;带着缺失感进入到亲密关系中 , 可能困难重重 。
前几天读了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的巨著《鄙视》 , 写的是婚姻危机 , 尽管小说创作在20世纪中期 , 但其中所揭示的两个人从相爱到相看两厌的微妙心理过程 , 永不过时 。
男主在一家不起眼的报社写影评 , 与房东合租 , 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 妻子出身贫苦 , 起初是做打字员 。 在情感上 , 她经常流露出贫苦人们那种沮丧的企盼 。
婚后头两年 , 两人关系很和美 。 他们只是一味地爱 , 顾不上彼此品评 , 缺点在对方眼里也是被宽容的 , 甚至是可爱的 。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男主结识了一位有钱的制片人 。
某晚 , 夫妻二人与制片人共进晚餐后 , 受邀去制片人家里小聚 。 可制片人的豪华小轿车只有副驾一个空位 , 男主竟没心没肺的让妻子跟制片人先走 , 他自己在后面叫出租车跟着 。
书中这样描写:“当她坐在巴蒂斯塔(制片人)旁边时 , 车门还开着 , 她望着我 , 尴尬的目光中夹杂着恳求和厌恶 。 不过 , 当时我并没在意 。 我果断地关上了车门 , 像是关上保险箱门似的” 。
到这个地方 , 不免感叹男主的情商堪忧啊 。
现实操作上 , 完全可以让制片人开车先走 , 他带着妻子坐出租 。 但这正是人心理的诡异之处 , 不经意间 , 一段经典的投射性认同就发生了 。
妻子恳求和厌恶的目光 , 同时也是她对丈夫的鄙视;更准确地说 , 她是对自己贫穷的鄙视 , 这个部分恰好对接了男主内心自我鄙视的部分 , 因为他一直苦于被生活所迫而不能痛快追求自己的文学抱负 。
直到最后女主和制片人发展成情人关系并车祸丧生 , 男主似乎也没太明白 , 妻子为何如此地鄙视自己 。
正如作者在小说结尾写道:她在世时损害了我们之间关系的那种误会 , 在她死后依然存在 。
就好像我们很多的亲密关系已经千疮百孔了 , 除了一声叹息 , 到底也搞不清楚怎么就这样了 。
曾奇峰老师有句名言:没有人是专门被制造出来弥补你的不足的 , 你对他人的愿望 , 终会变成失望 。
我们投射在对方身上的东西 , 刚好是自己需要面对的 , 对于这部分的觉察和成长 , 没有人能代替 。
真我的禁闭
如果一个家庭中 , 经常充满欢声笑语 , 对每个成员都是最好的滋养 。
有时候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不能快乐 , 不能相互表达喜欢 , 可能内心认为这是在背叛父母 。 如果父母的关系经常乌云密布 , 子女怎敢在自己的婚姻里放晴撒欢?
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视频中 , 下方有一个网友留言:我老公经常右脚穿我左脚的鞋 , 我不觉得这是在喜欢我 , 而是要逼疯我 。
我在想 , 一定是一个人身上天真无邪的真我被过早压抑了 , 稍微欢快一些的表现 , 父母就会被“逼疯” 。
比如他们经常皱起眉头对孩子说“别闹了安静点”、“你能不能现实点儿”“别想了肯定不行”诸如此类打击孩子的热情 , 为了适应父母 , 孩子就让自己显得不需要那些原本自然流露的快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