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泪崩,胡适点赞,94岁的他,为何活得像个孩子?( 二 )


如果他比这床长就截掉腿 , 结果人又死了 。
从遇到障碍到解决问题 , 他在备受煎熬和心花怒放中反反复复 。
虽然很辛苦 , 但甘之如饴 。
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有人说:心中有热爱 , 苦难的日子也会变得浪漫 。
下放农村时 , 因为自然灾害 , 冬天没有粮食吃 , 每人每天的口粮就是一个拳头大小的野菜团子 。
没办法 , 王智量只好跟村民一起 , 沿着铁路线找可以吃的东西,车上一有东西丢下来 , 大家便马上跑过去,连一点柿子皮都当作宝贝 。
生活很艰苦 , 但王智量就是在这艰苦生活中 , 依旧初心不改 。
每当种菜的时候 , 他都会把菜种撒到地里 , 再铺上一层土 , 然后用脚把土踏平 。
之后 , 他一边踩着土 , 一边想着诗的韵律 。
他说:“这样一天下来 , 劳动也不累了 , 晚上在驴棚边的土炕上 , 点亮煤油灯 , 把白天想好的诗句写出来 , 翻译也好了 。 ”
|董卿泪崩,胡适点赞,94岁的他,为何活得像个孩子?
本文图片

在乡下很难买到纸 , 他就把报纸上那一条没印字的边撕下来 , 还有烟盒纸、马粪纸、糊墙纸……都是他翻译诗句的必备工具 。
这种苦 , 他吃得很“开心” 。
好多人说他魔障了 , 只有他自己知道 , 他离不了这本书 , 他太爱这本书了 , 甚至为它吃多少苦都值得 。
正如他自己所说:“普希金被称为‘俄国诗歌的太阳’ , 而这本书就是我生命中的太阳 。 ”
两年后 , 王智量从兰州出发 , 到上海投奔哥嫂 。
他的行李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碎纸片 , 这就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初译稿 。
刚到上海时他没有收入 , 每天都被叫去扫弄堂、烧砖头、挖防空洞 。
他变卖了所有家具 , 甚至连床都卖了 。
如此一来 , 年迈的父母只好睡在地上 , 两个孩子连过冬的衣服也没有 。
一家人靠哥嫂接济 , 靠母亲拾菜叶、买做饲料的碎米充饥 。
后来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苦力工作 , 却又因为饿病交加 , 屡次濒临险境 。
可就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 , 琢磨如何将原诗的韵律更好地翻译出来 , 仍是他每天必做的事 。
|董卿泪崩,胡适点赞,94岁的他,为何活得像个孩子?
本文图片

为了在干活之余能够继续搞翻译 , 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 4点半就起床 , 一分钟都不浪费 。
可以说 , 是普希金在王智量最困顿的时候“渡”了他 , 使他获得充盈的灵魂和精神的支撑 。
那些岁月 , 对于王智量 , 如戴着镣铐跳舞 , 其中滋味 , 甘苦自知 。
这些听起来让人心酸的往事 , 他自己讲起来的时候却别有一番意趣和情调 , 一个人若不是活在自己的热爱里 , 估计是很难做到如此旷达的 。
因为热爱 , 所以精彩
50岁那年 , 王智量终于从一个无业游民 , 回到华东师大做了教师 。
重新走上大学讲台的王智量 , 浑身都洋溢着对事业的热情 。
他讲课幽默风趣 , 引人入胜 , 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 , 甚至走廊上、过道上和讲桌旁边 , 都或坐或站挤满了人 。
有一次 , 王智量的夫人吴妹娟去学校附近的理发店理发 , 听到旁边有几个学生催促说:“麻烦快点 , 我们要赶去中文系听讲座 。 ”
这时 , 理发师指着吴妹娟说:你们要去听哪位老师的课呢 , 她爱人可也是中文系的 。 ”
当得知吴老师的爱人正是王智量时 , 学生们兴奋极了:
“哎呀 , 我们就是去听王老师的讲座!听王老师讲课 , 就像看彩色电影 , 太精彩了!”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