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领导找我谈话 内向者更需要发掘“个人核心项目”( 二 )


有种种办法可以使我们强迫自己看起来更外向 , 或让假性内向者恢复社交自信 。
但对于真正内向的人来说 , 高强度社交后的“宿醉感”依然很难削减半分 , 再多的脱敏训练也只是让内向者扮演外向时更从容、更不露破绽而已 。
这与内外向者大脑的生理差异有关 。
韩国作家南仁淑在她的作品《内向不好吗》中提到 , 人们的内外相程度 , 与脑中多巴胺受体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关系 。
外向者对多巴胺带来的神经兴奋反应迟钝 , 所以不会因为外在刺激而产生压力 , 反而会觉得没有社交刺激的环境很无聊、痛苦 。
而内向者的多巴胺受体比较敏感 , 只需要少许刺激 , 就会引发强烈的触觉和感受 。
内外向者的受体 , 就好比一只喜静的猫 , 和一只人来疯的狗 , 前者会因为家里有客人来访悄悄躲去床底 , 后者则摇着尾巴朝客人身上扑去 。
“昨天领导找我谈话 内向者更需要发掘“个人核心项目”
文章图片
来源:pexels
02内向者独有的“社交语言”
既然内向者无法强行改变性格 , 那不乐意在社交场合自我暴露的我们 , 该怎样开展一段充满安全感友谊?
不久前热播的韩剧《我的解放日志》中 , 就有非常好的内向人社交范本 。
女主韩美珍 , 是奉行“没有能力被喜欢 , 但得保证不被讨厌”的内向者 , 身处一家有着丰富团建文化的公司 , 每周都会举行“同好会” 。
参加难以推辞的聚会时 , 美珍如坐针毡 , 埋头往嘴里不停塞食物 , 只在被无意cue到时 , 露出最小幅度的微笑 。
自愿活得“透明”的美珍 , 在一次被迫参加的同好会上 , 被分到与另外两位同样内向的同事 。
他们一样讨厌无意义的客套寒暄 , 一样不喜欢和人类距离过近 , 甚至一样很难作出夸张的表情 。
他们在电梯中默契地站成疏离的三角;在咖啡店等雨时坐成一排 , 中间留下足够的社交距离 。
“昨天领导找我谈话 内向者更需要发掘“个人核心项目”
文章图片
来源:《我的解放日志》
他们是一类人 , 所以明白那种喧闹后一身疲惫的感觉 , 不愿意在下班时间戴上另一副面具社交 。
在经历了尴尬的熟悉期后 , 三人决定组建属于内向者的“解放同好会” , 并立下组规——
不给建议、不给安慰、不假装幸福、不假装不幸 , 诚实地表达 。
平静和缓地表达与倾听 。
没有刻意昂扬的语调与修饰过的社交话术 , 三个人能更顺利地深入交流 , 戳中许多内向观众的心 。
到后来 , 公司“幸福委员会”的会长也加入了“解放同好会” , 尽管她的日常工作职责是督促不合群的职员加入聚餐 , 本人却也陷入无尽的社交倦怠 。
“昨天领导找我谈话 内向者更需要发掘“个人核心项目”
文章图片
“昨天领导找我谈话 内向者更需要发掘“个人核心项目”】来源:《我的解放日志》
她很欣赏解放会真诚的交流方式 , 可以帮助她将焊在脸上的社交面具短暂地摘下 。
故事的结尾 , 四人将“解放同好会”上发生的交流写成一本日志 , 竟然被编剧看中 , 即将改编成剧集 。
19年一项美国实验研究表明 , 内向者表现得更外向时 , 会获得短暂的积极情绪体验 。
但随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恢复疲劳 , 幸福指数有可能不增反降 。
因此 , 内向者持久地在社交中扮演外向 , 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
《内向者优势》一书中提出 , 相比与外向者 , 内向者更能理解他人的人想法和感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